15Jul/19

6/23/2019之一

其實我對達爾文興趣源自多年前翻譯的一本澳洲小說「船艄」, 書中主角在阿德萊德長大!二次大戰在新加坡受傷,被送到達爾文療養,有幸搭乘汗列車,從達爾文一路南下到阿德萊德,重溫書中情節更有意義。 昨天凱瑟琳峡谷的寧靜譲人震撼,一路上聽到許多有關鱷魚的描述,晚餐又品嚐了鱷魚尾巴料理的前菜,頗有咬勁,可想像它的力道 ,昨天行程雖沒看到太多它們的活動踪跡,但據當地人說淡水鱷魚對人肉沒興趣,鹹水鱷魚才兇險,所以雖然天氣炎熱,水景如畫,除乘船沒人敢下水嬉戲! 昨天一夜火車穿越內陸風塵僕僕的沙丘,到達Alice springs,我們在咖啡香瀰漫的早晨中醒來,溫度驟降到10度以下,整理完畢就到lounge看日出(很幸運我們車廂就在lounge隔壁,立馬變成我們的起居間),火車外的景觀也較綠起來,看到麥當勞山區。早餐準備好,我們再行禮如儀進餐車,由於每人選擇用餐時間不同,每回同座用餐都是不同夫婦,再加上lounge閒聊,很快就交了不少朋友。 今天我們自選付費的Uluru fixed wing scenic flight行程,搭小飛機看著名的大紅岩,由於大紅岩在Ayers Rock,從Alice springs搭飛機到當地都要一小時,開車起碼6小時,免付費行程只提供附近旅遊,所以雖然所費不貲,但再來機會不大,毅然決定前往。 我們十多人分乘兩部飛機,天候頗佳萬里無雲,但是洪荒遍野,平坦的棕紅黃(黑色剛燒過)土地上,點點螞蟻狀矮木叢及駱駝草,偶爾伏起一片小山丘,一小時內看到都是這樣不變的景觀,比起新疆看到的大戈壁更有過之無不及,這樣的荒漠確實讓人震撼。直到Ayers Rock大家開始騷動照相,旁邊不遠的Olgas 類似懐孕婦人也很美麗壯觀,其他河流及國家公園景觀就不贅述。 下飛機後再搭巴士,當地小蒼蠅無所不在,一路跟隨,難怪不少遊客戴上紗罩,下巴士時每人拿到一袋picnic午餐,走到一處有座椅的涼亭,沙拉三明治甜點啤酒水菓一様不缺,時間有限,十分鐘解決一切。Ayers Rock是世上最大的單一岩塊,高348公尺,基㡳一圏有9.4公里 。看到幾千年前原住民的圖畫,經過解說才明瞭這些抽象畫所代表之意義,還探訪 Mutitjulu Waterhole,這樣荒蕪之地,水資源異常寶貴,想起電影曾看到的尋找水源及在bush中walk about,身處其境感受更深刻,原住民愛土地但不據為私有,除必須的屏障,不蓋建屋舍,即便酷寒也不穿衣,但是歐洲移民一來,會農耕佔有性強又船堅砲厲,自然佔了優勢,侵佔土地又殺土著,各地原住民都是一様處境。 然後再搭車繞行大紅岩,其實岩石原本是灰色的,因為氧化鏽蝕變成棕紅色 。最後再搭小飛機低飛從最佳角度側拍紅岩及Olgas(550公尺高現有28個山頭)真是不虔此行。 飛機回到Alice Springs機場,大巴士再載送我們到以前的電報站和其他車友會合 ,在曠野的星空下品嚐道地澳洲口味的烤肉大餐,我們坐在舖著白桌布的九人圓桌上,看樂隊演唱,四處有大營火讓我們取暖,The Gahn還細心幫我們準備fleece的斗篷(可帶回家做紀念品)。吃完前菜,飛行之旅新朋友Patricia向我以口哨示意(當地牧場的習慣),我倆結伴在滿天星斗下騎駱駝走一圏,回到餐桌再吃烤肉看表演,最後有人帶領大家辨識解說星座,還品嚐我最愛的甜點酒Port,酒足肉飽,心滿意足打道回火車。 今天的經驗讓我發現,這樣火車之旅確實有社交的挑戰性,住前後車廂的人因為共享lounge及餐車,一、兩天混熟了,每次用餐找伴都很容易(第一次是安排座位,之後則依大家從lounge被帶領用餐的前後秩序來決定)。但是每次短期旅程因各人選擇不同,又要面對一群新朋友。星光晚餐我們和一群新朋友入座有些尶尬,我右邊座位是空的,方顕較少和人互動,變成只有我倆對話,好像被孤立了。幸而Patricia把我叫去騎駱駝破了冰,我想Patricia是善體人意的,她的舉動提醒了其他人,後來他們也主動來攀談,大家又打成一片。 我想參加這樣的當地旅遊(全是澳洲及紐西蘭人),我們的東方面孔常讓他們遲疑(不確定是否有語言障礙),但我們一採主動,他們多半熱情回應。這是國外旅遊很重要的一課。 Hits: 14

15Jul/19

6/23/2019

昨天一大早搭乘接駁巴士, 終於一償夙願,登上汗號列車(The Ghan),展開四天三夜的火車之旅,補足我們多年旅澳之後最欠缺的一部分。 汗號列車是貫通澳洲南北的鐵路客車,由達爾文到阿德萊德,全長2,979 公里,穿越各種氣候與地貌,所以我們冬、夏衣皆要準備。早期沙漠的主要運輸工具是阿富汗籍駱駝伕,1923年開始,南北鐵路的快車班次被暱稱為「阿富汗快車」,以後「阿富汗」逐漸被簡化為「汗」。 搭乘這列車就像搭油輪旅行一樣,車上30位工作人員照顧150位乘客,有自己的臥鋪車廂、浴廁設備,麻雀雖小但一應俱全(還有保險箱),而且亞麻的床單也很舒服。 我們一到達就被工作人員引導登車,稍微整理行李後,即陸續有人來解釋車廂設備、用餐習慣時間、及停靠三站景點想要參加的旅遊活動。之後隨意進入lounge車廂,喝咖啡吃點心,午餐時間工作人員再引導我們至餐車安排的座位正式用餐。 一路上看著窗外的景緻,粗曠的內陸,鐵銹紅土點綴枯黃的矮木,還有巨大的蟻丘,除了偶爾飛逝的紫色野花,顏色千篇一律,不時濃煙四起(由於毒蛇出沒,燒掉雜草矮木,讓它們無所遁形),間或看到牛群,因為土壤乾旱貧瘠,水草不肥沃,也瘦小如羊般,他們在攝氏三十度的氣溫裏靜止如畫像。 下午一點多到達凱瑟琳小鎮,火車停靠後再搭車然後換船遊覽三個峡谷,其間還兩度下船行走在高聳壯麗的峡谷間,欣賞古早原住民在谷壁上作畫。看著切割的有稜有角的峽谷倒映在碧綠的河水裏,寧靜深沈,亙古長存,讓人敬畏。 返回火車後,大家盥洗整裝,先到酒吧間點酒喝,再至餐車正式用晚餐。我發現列車是比遊輪更好的社交場地,因為大家被困在有限的空間內,即便在列車移動,碰到其他人都要閃身而過,公共場所的lounge及餐廳雖然裝飾典雅,但座位還是侷限,近距離接觸,很快就能和其他遊客哈拉起來,原來擔心我們唯一亞洲人的身份會有些格格不入,沒想到一天下來和好幾對夫妻相談甚歡,旅遊經驗文化差異都是話題,再加上火車上任何飲料都無限暢飲,兩杯鷄尾酒一杯白酒下肚後興緻高昂,講英文也不夾生了,方顕說從未見我英文這樣流暢! 晚餐後回車廂,原來的三人座沙發已被轉換成臥床,浴室也清理乾淨,我們在古典音樂夾雜著火車移動的旋律中逐漸入眠。結束了一天被人服侍得無微不致的火車之旅! Hits: 12

15Jul/19

6/21/2019 之一

昨晚在達爾文機場旁的Mercure Hotel混一晚,由於不確定飛機是否準時,如果delay嚴重,怕進旅館都要天亮了。後來飛行一切順利,半夜一點取得行李,就利用機場出口旅館接駁車的免費電話,詢問是否有空房,到達旅館入睡已經兩點多,房間奇小無比,一張雙人床就塞爆,雖然熱帶風情洋溢頗具特色,但要價159澳幤,比起今天入住的市區serviced apartment貴上許多,也是不得已。 搬進市區公寓,好像進了天堂,客、餐廳加全套廚房設備,還有兩間雙人房,我們兩人住,太奢侈了。設計走極簡風,顏色簡單傢俱簡單,一塵不染的乾浄,而且該有的一樣不缺,就是缺個性特色。 回想以前在紐西蘭旅遊,常住在holiday home,就是別人的家不用時開放出租,每家都有主人的個性與特色,讓我忍不住描繪主人的居家生活;本來家是人們的堡壘,絕不輕易示人,但合理的租住就滿足了偷窺的慾望。 今天為未來旅遊做準備,跑銀行備妥金融,買當地sim卡好上網打電話,還要張羅安排未來的行程,不過達爾文市區不大,就幾條主街,隨走隨辦,一上午就大事底定,還進超市採買午、晚餐,充分利用公寓設備加熱料理,吃得健康又順口。 達爾文是我見過澳洲城市裏原住民最多的地方,相信明天開始的火車之旅,進入他們的大本營(outback or north territory),會真正接觸他們的文化與歷史,補償我們旅遊澳洲多年最欠缺的一塊。 但是買的sim卡無法使用,回到Woolworth超市找販售的人,她雙手一攤沒辦法,要找Vodafone,在哪裡?市中心的店關掉了,要去Casuarina市郊大型購物區,怎麼去?搭公車到底站。無奈何,我們只有上了公車,居然第一天就市區城郊都走一遭,住房以淺色為主調,看到孤伶伶的市區,四周都是因乾旱略顕枯黃的熱帶叢林,間雜小撮的人煙聚落,因為天乾地熱,這城市顕然比澳洲其他大都市落後,景觀、設備也較差,未來還要待上一周,再慢慢觀察。 搭公車不但是city tour,還是觀察當地人的好機會,看他們的穿著打扮,看他們如何與其他人互動,不同年齡族群,尤其是白澳人與原住民間,看得頗有興味。 最初的感覺,達爾文人很友善,或許我們已習慣在澳洲旅遊,即便是個全新的地方,仍然輕鬆自在,主動找人攀談,獲得不少密笈,例如公車票付完可保用三小時,意即期限之內買去程送回程,可省不少費用。 幾次用Google maps找方向,都有當地人好心詢問去哪裡,讓人覺得天涯若比鄰,出門旅行才能體會到! Hits: 17

15Jul/19

6/21/2019

今早在達爾文機場旅館打開報紙嚇一跳,如果昨天沒飛,碰到長榮罷工,我們澳洲行大半年前即預定的Gahn火車之旅就要泡湯了。 昨天過境新加坡樟宜機場,大膽新穎的色調搭配智慧科技的組合讓人目不暇給,已經連續6年榮獲Skytrax全球最佳機場殊榮,又耗資449億台幣翻新打造,將原來的戶外停車場,新建第四、第五航廈,一間Crown Plaza旅館及Jewel購物中心,今年四月才正式啓用。 我們搭skytrain,看到壯觀的Crown Plaza旅館,室內人工大瀑布,好像隱身在巨木衝天的叢林中,讓人嘆為觀止,一直到第二航廈,才找回我記憶中的新加坡機場了。 二十年前,我每年寒暑假像候鳥般飛紐西蘭兩次,陪伴在奧克蘭讀書的兒子,多半搭乘新航,早期還提供一夜住宿餐食及半日市區遊,那時就頗震驚,新加坡國土這樣小,居然有如此寬敞舒適井然有序的機場,自然地融合多種文化色彩,尤其綠意盎然蘭花處處,更是印象深刻。 如今兒子結婚多年,此行目的是探望剛出生的小孫女,行經改建的樟宜機場,我們也踏入人生新境界!這世界多可愛啊! Hits: 18

02Jun/19

6/1/2019

行程即將結束,今早閒閒十點動身,但是塞拉耶佛隧道的悲慘讓人鼻酸,塞拉耶佛的古城則讓人情傷。 塞拉耶佛是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首都,面積142平方公里,是座多元異域的城市,天主教堂、傳統西方建築、土耳其城堡、淸真寺、泉水路、石板街是常見景觀。 塞拉耶佛隧道於1992年至1995年期間修建,也稱為「生命隧道」「希望隧道」或 「救援隧道」。當時塞爾維亞用大礮槍彈等重武器將塞耶維佛圍城長達四年多,波士尼亞軍隊因此修建燧道,連結北約控制塞軍不能攻擊的機場與市區,用簡單的工具從兩頭開挖,費時四個月,挖建長達800公尺的地底燧道,我們在歷史影片中看到燧道寬1公尺、高只有1.6公尺,魁拔的波次尼亞人彎腰低頭一趟趟背負重物,補給城市食物醫療等需求,使得食品、軍用物資和人道主義援助得以進入塞拉耶佛,因為這個地道讓當地人有了希望,看見光芒所以取名為「希望隧道」。 但是長達四年的圍城,雖然官方傷亡數字只有11451人,但是圍城禁運1425天(是人類戰爭史上最長的圍城戰),不曉得多少人因食物缺乏餓死、或嚴冬無法取暖而凍死?更毋庸說藥物醫療缺乏而病死,如今波赫境內地雷仍未清乾淨,不時還有無辜人民受害。想到同為地球居民的難民,慘不忍暏待遇,真是心情沈重,久久難於平復。如今入囗處及出口處均被改建成博物館,讓世人憑弔警惕。 我也想到台灣的處境,西方國家製造高科技武器賣給較落後的國家,讓他們互相塗炭生靈,最後再以和平使者身份來斡旋,如果各國政治人物沒有智慧,造成社會動亂,受害的永遠是平凡的老百姓! 古城有處地上畫缐並立牌明示,一邊深受奧匈帝國影響的天主教区,一邊是鄂圖帝國影響的伊斯蘭區,還有古早的猶太人區現已沒落,多元宗教文化,最後變成互相傾軋廝殺,巴爾幹半島戰爭不斷就是最好的例子。 奧儲裴迪南命喪的拉丁橋畔,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1914年被塞爾維亞人槍殺,奧匈帝國因此對塞爾維亞宣戰,因此事件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拉丁橋的橋頭,如今設了紀念碑及博物館。1992-1996年塞拉耶佛圍城四年,如今市內外到處可見插滿白色十字架或伊斯蘭墓碑的墳場,還有塞拉耶佛的玫瑰,標記內戰時出門即被砲彈轟炸、鮮血淋漓,在戰爭的血泊中,開出的和平玫瑰。 歷經百年戰亂,如今天主教、猶大教及伊斯蘭教在這兒和平共處,塞拉耶佛因此被稱為「歐洲的耶路撒冷」,在最熱鬧的大街,大清真寺和仿巴黎聖母院的天主教聖心堂遙遙相對。 我們還費時參觀原來的市政廳,後改建圖書館,現又改為市政廳,是宗教民族融合的產物,室內的的幾何圖形很有凊真寺的 fue,但建築式樣偏傳統西式,裏面記録了這城市古老的歷史,令人緬懷。 最後採購結束,晚上登機返台 ,但似乎還有許多未盡之言,但是缐上免費教室的計劃即將展開,且待有緣日再來回思反想。 Hits: 15

02Jun/19

5/31/2019

5/31/2019 早上九點出門,我們在美麗的中世紀古城莫斯塔爾消磨了一上午,看似美麗的小鎮,背後卻有血腥悲愁的歷史故事。 莫斯塔爾(意為守橋人)位於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聯邦,鄰近克羅埃西亞著名的老城杜布尼克 。是赫塞哥維納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內雷特瓦河貫穿城中央將城劃分為二,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居民分居兩岸;土耳其人於1557年在莫斯塔爾谷地建造的美麗石橋Stari Most(海抜約五十公尺,長29公尺,呈拱形,做工細緻),將居住兩岸的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居民連繫起來,可是1993年因為波士尼亞公投決定獨立,波赫境內不同族裔隨即展開長達三年激烈內戰,橋被克羅埃西亞人炸毁,於2001年由世界銀行、教科文組織加上多國的協助,從河裡撈起原始的建材,其餘就地取材完成重建,橋的一端有幫助重建各國的國旗,包括英國、德國、義大利、荷蘭、土耳其等,2004年正式開放,2005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我們在莫斯塔爾先看到高聳天際的聖保羅天主堂,然後一路走向古橋,看到對岸的帕西納淸真寺,就像戰爭前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人與信奉伊斯藺教的波士尼亞人兩岸對望合睦相處,利用古橋互相來往,難以想像二十多年前的戰爭造成約20萬人死亡,200萬人淪為難民,留下慘痛的歷史傷痕。老橋旁邊有一顆石頭上寫著 DON’T FORGET ’93,世人都不應忘記。 值得慶幸的是曾經烽火連天的戰場如今遊客絡繹不絕,小鎮上充滿土耳其氛圍,販售各種商品的小販綿延不絕,我捨棄土耳其之家,花時間逛市集,認為售價頗公道,而且沒有我需要的商品,販售小姐還會仔細介紹我去他家選購。 最有趣的是當地男孩想博取女孩青睞,從高達二十多公尺的橋上花式跳水的英勇行為,如今有9位職業跳水者,如果群衆雲集賞金麥克,就會一躍而下,跳進翠綠恆溫十度的湖水裏,我們有幸不必久候不花一文也從對岸看到精彩演出。 午餐之前在當地最大有400公頃的Tomanca葡萄園酒莊品酒,價格低廉但非常滑潤,解説員認為他們近年才開始發展,雖然品質不錯但未及參與國際社會鑑定,她曾在大陸居住三年,深知這様的酒在當地價格不裴。 晚餐後在附近旅館散歩,四周空曠頗有森林公園的感覺,附近建物多屬四、五星級旅館,走得閒散舒適不見人煙,卻有位小女孩衣著尚可,穿著滑輪快速追趕我們,向我們乞討,沒想到回程又看到兩位年紀較大的男孩,也向我們伸手。在這豪華度假區,僅逢的幾個小孩都在行乞,想到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造成370億美元的損失,波赫戰爭又要付出多大代價?不但建物財物毀損亟須重建,貧窮造成小孩偏差的行為更是難以言喻的損失! https://www.facebook.com/cynthia.yu.520/videos/2243496422431571/?t=0 Hits: 10

02Jun/19

5/30/2019

早餐後出發,半路換接駁小車到奧斯特洛修道院,一路山崖硝壁,祼露的岩石沒有植被多呈黑灰色,才明暸為何這國家名稱意譯為黑山。 塞爾維亞東正教的修道院,位於澤塔河河谷,距離波德戈里察40公里,隱蔽嵌建在深山岩石中,山路蜿蜒曲折,遠遠看到白色建築物,非常耀眼。建造者是17世紀塞爾維亞東正教主教奧斯特洛(1610 – 1671)。修道院上半部分的建築工作在1665年完成,用來供奉聖十字,下半部分供奉奧斯特洛遺體,1923年-1926年間大規模修復過。 我們去時沒有任何其他遊客,肅穆靜寂,山崖中的馬賽克壁畫雖然年代久遠,仍然讓人感受到虔誠信仰的力量,據說每年有百萬信徒不畏路途遙遠,從歐洲各地來此參拜,是巴爾幹半島參拜人數最多的修道院。 這次旅行看過幾所東正教教堂及修道院,明瞭為何只有壁畫沒有雕塑及院堂內不設座椅的原因,也明白了天主教的十字架是有耶稣苦相的,基督新教只是一個光秃秃的十字架。東正教的十字架在天主教的十字架基礎上,上邊過一個横,下邊則多一撇。 下山之後換回旅遊巴士到達出境口,匆匆二日遊畢蒙特內哥羅,入境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原本要上廁所之處無水,有些尿急,旅行永遠有不確定性。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是歐洲南部巴爾幹半島西部的多山國家,面積52萬平方公里,385萬人口,1990年代,南斯拉夫戰爭時期獨立。情況比其他國家更複雜,兩個政治實體:波赫聯邦(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及塞族共和國,雙方以「波斯尼亞和赫塞哥維那聯邦和塞族共和國的邊界分隔線」為界。三個主要民族:穆斯林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埃西亞族。三種宗教:伊斯蘭教、東正教、天主教。三種語言:波士尼亞語、克羅埃西亞語、塞爾維亞語。由於種族宗教複雜,國內爭戰比獨立戰更慘烈,甚至有種族滅絕的情況(將另文書寫)。官方幣制波赫馬克,但我們購物時歐元都行得通。 午餐在塞族共和國的景觀餐廳,然後到特雷比涅(波赫聯邦最南面的城鎮,波赫戰爭期間,城市受到塞爾維亞勢力的攻擊)的東正道修道院,屋頂為美麗的圓拱,遠觀似宮殿城堡,還可遠眺城市景觀,綠色山林環繞的修道院,安靜詳和,風景如畫,人間樂土,很難想像二十多年前的悲慘戰事。 然後到聖雅各教堂,由於曾有聖母顯靈事蹟,每年都有百萬人來此,是歐洲朝聖人數第三高的聖母顯靈教堂;小鎮因而繁榮發展,翻修重建教堂,我們到時正在舉辦彌撒,不但室內人満為患,室外偌大場地也有為數眾多人入座,聆神靜聽講道,讓人反思,愈是戰爭為患的國度,信仰就更虔誠,信心撫慰人的心靈,也給人力量堅持下去。 我們走到小鎮主街,一排商店都在販售宗教相關的聖物,間雜幾間店,陳列許多名牌服飾,一看價錢都是山寨品,反正歐盟管不到,想從戰亂中復甦確實不易! Hits: 16

02Jun/19

5/29/2019

早上八點離開杜布尼克的旅館,一路經過風景絕佳的海岸缐,九點巴士到達克羅埃西亞海關,辦理出關,因為遊客眾多,等候一小時,於十點通關出境,然後準備入境Montenegro,這個國家音譯為蒙特內哥羅,意譯作黑山共和國,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上的一個多山國家。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不到台灣的一半, 卻僅有不到七十萬人口。 之前貼文對於南斯拉夫分裂的困惑,也想了解蒙特內哥羅的角色。1918年,一戰結束後,塞爾維亞主導之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蒙特內哥羅等組成了第一個由南斯拉夫族群聯合的國家,但狄托死後,聯邦卽陷入分崩離析,1990年代各國獨立後,蒙特內哥羅和塞爾維亞成為僅存的兩個加盟共和國。但兩國間還是有爭議,2002年歐盟調停下在貝爾格勒簽署協議,將聯邦變為兩個各自擁有經濟、貨幣以及關稅決定權的半獨立國家,2006年蒙特內哥羅舉行公民投票,獨立派以55.5%的得票險勝;正式宣布獨立,同時成為聯合國會員國。相較於鄰國因民族宗教而出現爭戰或內戰,蒙特內哥羅相當自傲在這片土地,天主教、東正教與穆斯林教徒和睦相處,也是南斯拉夫同盟國中,唯一透過公投和平獨立的國家。 1996年起蒙特內哥羅自行制定經濟政策,改用德國馬克,後來德國廢除馬克採用歐元,蒙特內哥羅亦改用歐元,徹底擺脫塞爾維亞錢幣第納爾的影響,但使用歐元,卻非歐盟會員國。 當我們由克羅埃西亞進入蒙特內哥羅境內,很明顯可以感覺基礎建設不足、市容比較混亂,明顯與克羅埃西亞有些差距,以國民所得而論,斯洛維尼亞居首位,克羅埃西亞次之,蒙特內哥羅最差(只有6400美元)。 蒙特內哥羅境內主要是山脈、丘陵(中北部的博博托夫庫克峰為境內第一高峰,海拔2522米,附近塔拉河有高達1300米的峽谷,該地亦已列為世界遺產),只有沿海地區為狹長的平原。我們沿路看到的山林比較原始粗獷,房屋造型也和克羅埃西亞有異。行經寧靜美麗的斯卡達湖泊,是蒙特內哥羅與阿爾巴尼亞的界湖。 我們沿著科托峽灣的海岸道路繞行,高兩高山夾峙,時而雄渾壯闊、時而婉約曼妙,陰雨的海灣是幅詩意的潑墨山水畫,彎延曲折柳暗花明,灣中點綴著聖喬治島及聖女石島,讓拜倫讚嘆「陸地與海洋最美的相遇!」 然後來到科托海灣東岸的古城科托,UNESCO列為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Lonely Planet 評選為2016 最佳旅遊城市,被山脈環繞,小而精緻,有非常豐富的人文歷史。科托有三座聯外城門,最主要的是西側的海門,建於1555年的威尼斯殖民時期,城門右側的聖馬可展翼石獅清楚昭示著這段歷史。 細雨紛飛掃了遊興,我們遠觀堅固厚實的城牆堡壘,倉促走過武器廣場、花卉廣場看古老的建築,天主教的聖特里普那大教堂、鐘樓、恥辱之柱,還到聖路克廣場看兩座塞爾維亞東正教堂,建於1195年的聖路克教堂及建於二十世紀初的聖尼古拉教堂,環城一圈只是蜻蜓點水。 旅途中經過聖史蒂芬小島,堪稱是蒙特內哥羅最知名的地方,島上有座聖史蒂芬小教堂,目前是阿曼集團在經營,因其隱密性,歐洲皇室和影視名人都曾是這裡的座上賓。 下午五點到達首都波德戈里察,人口約16萬,是蒙特內哥羅共和國第一大城市,也是政治與經濟中心。基督復活主教座堂是一座塞爾維亞正教會的教堂。於1993年開始開工建設,2014年竣工。內部裝飾十分華麗,金碧輝煌,教堂四壁及屋頂滿佈以宗教內容為題材的壁畫,沒有任何雕塑,地上是諾亞方舟的馬賽克圖樣,別具一格。不過市區受戰爭肆掠,毀損95%。 波德戈里察市內Moraca河流過,建有七座橋,我們步行至莫斯科橋遙看千禧橋,房屋建築多新式樣,失去古城特色,非常非常可惜,難怪被稱為最不像首都的首都。 Hits: 11

02Jun/19

5/28/2019

我們清晨在雨中漫步旅館附近海岸,人工沙灘上大批躺椅,還有救生員的眺望台等,不過下了水就是岩石碀磷,想當地人已經習慣。 據說科楚拉城是杜布尼克老城的迷你版,今早就要見識本尊,但由於杜布尼克古城纜車停駛,而且天候不佳,早上十點才動身,先市區導覽遊古城,再半日自由行,自己登古城並覓食晚餐。 杜布尼克是克羅埃西亞南部港市,面臨義大利半島的東岸,是熱門的度假勝地,有「亞得里亞海之珠」的美稱。人口約四萬多人。英國浪漫詩人拜倫男爵稱之「亞得里亞海之珠」,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知名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甚至將它形容成人世間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從第7世紀開始,該市受到拜占庭帝國、威尼斯及匈牙利王國的保護或統治,但是一直被當作交易港來使用,14世紀開始,杜布尼克成為自由邦,稱作拉古薩共和國。國力在15至16世紀時達致高峯,可與威尼斯及其他義大利海岸國家匹敵。 古城曾經歷過三次大劫難:1667年的大地震毀去大半建築,隨後1706年的大火災,1979年被編列為世界遺產,但1991至1995年獨立戰爭時,遭到兩千多顆炸彈襲擊而受到嚴重的破壞。現在看到的樣貌都是199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助下修復的。 我們一進入古城,就看到四周壯觀的城牆與碉堡,城牆有雙層結構,外牆是文藝復興式的拱門建築,建於西元1537年,內城門則是哥德式設計,但比外城門早一個世紀建造。內外城牆上都有一座守護神「聖布雷瑟」的雕像,左手捧著杜布尼克城模型。據傳說在十世紀時,布雷瑟託夢警告威尼斯人的入侵,讓當地人免於災難,所以被奉為杜布尼克的守護神。 進入筆直又寬敞的史特拉敦大道(杜布尼克原本是一座島嶼,大道是隔開島嶼和陸地的水道,1468年才填起鋪上路面,全長292公尺)。兩旁的巴洛克式石屋是1667年大地震過後才蓋起來,不見精雕細琢,造型樸實(據說因為當時的統治者害怕地震災害,要求簡單)現在都是餐廳及商店。原來的紅磚道1901年後才改鋪大理石。 派勒城門入口有座歐諾佛利歐大噴泉,建於西元1438年拉古薩共和國時代,噴泉原始設計有兩層,上層在1667年的大地震被震毀了,現在只剩下層的16個人面雕刻造型的出水口,遊客可接水止渴。 據傳杜布尼克大教堂(聖母升天教堂) 是由英國獅心王查理出資修建的,1192年他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回返時在杜布尼克對面的洛克姆島附近海域發生海難,最後死裡逃生,於是在城裡修建了此座教堂。 哥德式的奧蘭多石柱,1418年由米蘭的雕塑家所建。相傳北歐英雄奧蘭多,曾幫助杜布尼克人打敗阿拉伯海盜,因此豎立這尊雕像以茲紀念。雕像持劍的右手肘長51.2公分, 是當年作為基礎丈量的單位與工具。 原本的聖布雷瑟教堂在大地震中摧毀,重建後又被大火燒毀,現在教堂完成於西元1715年。大門拱頂上面裝飾天使,頂端站立著戴著高帽子的聖布雷瑟。 31公尺高的鐘塔1506年鑄造,舊城地標之一,建於1444年,曾經重修多次,兩位銅人士兵馬羅和巴羅整點時候會以手上的鐵鎚敲鐘報時。不過現在的銅人已經是複製品。 水池旁邊還有一座雕像Marin Drzic,他是克羅埃西亞文藝復興時期最優秀的劇作家和散文家,銅像的鼻子被摸的發亮。 我們在參觀歷史博物館(過去曾是王宮官邸、市政廳、議會及行政中心),讀到他們很早就擁有自己民事、刑事的法典,還有城市規劃等。鐘塔上面的敲鐘銅人原型也保存在這裡。導遊說 以前的總督每周換一人,當總督就要住到這裡辦公,由於任期短,可互相制衡,維持恐怖的和平。這棟建築被譽為「達爾馬奇亞地區最美麗的建」, 是義大利佛羅倫斯建築師麥克羅佐在1464年設計建造。 大道走到底,就是魯札廣場 ,這是古城最大的廣場,早上有市集,中午以後擺上大陽傘和桌椅,便成為露天咖啡區,晚上就變成餐廳。 導覧結束,午餐後我們花了近兩小時走城牆,總長1940公尺、高25公尺、面積21·35平方公里,從高聳的城牆遠眺有800年歷史的舊城區,大片大片紅瓦的中世紀民宅縱橫交錯真是曠世美景,視線所及,忍不住贊嘆不已!除登城遠眺之外,還可搭纜車登上山頂,不過我們去時纜車停駛。 我們跟著人群步上陡峭的階梯,最窄處只容一人走過,密密麻麻的紅屋間有高聳的鐘樓教堂,遠處是湛藍的海洋還有帆船點點,城牆上景緻特別處還設有露天咖啡簡餐雅座,讓人休憇補給,或閒閒耗掉一下午。這段城牆之旅由於還想購物用掉所有當地錢幣,走得有些倉促,如果時間充裕,能仔細品茗美景,一定更享受! 走完城牆,買好伴手禮,又去小巷內喝黑啤酒吃黑比薩餅(墨魚汁加海鮮料)心滿意足搭公車返回旅館,車上多是觀光客都講英文,下車時司機自動拿過我的一日卷幫我刷過,他每天都在做這些事,習慣成自然,克羅埃西亞有這樣美麗的古城、人文歷史豐富、人民的素質不錯、英語處處講得通,最重要的是物價比起西歐國家相對低廉,難怪觀光客趨之若鶩,克羅埃西亞能快速從1991-1995的獨立戰復甦(戰爭損失高達370億美金),有今日榮景! 今日結束克羅埃西亞之旅,深刻感受,日後再另文書寫。 Hits: 15

02Jun/19

5/26-5/27/2019

下午三點還是搭乘克羅埃西亞最大國有渡輪公司Jadrolinija的船,一小時到科楚拉島(亞得里亞海上的第六大島),由於時間還早,立刻沿海邊漫步進科楚拉古城,閒逸隨處看看。次日清晨則不進城門,一路走過碉堡海灣邊的豪宅,居然還是清一色的中世紀紅瓦民宅,難以想像人們的堅持,不論鄉村城市、年代遠近,而這樣的努力是有報償的,整齊美觀,讓人永難忘懷。 早上導覧的重點有威尼斯人於14世紀所興建的城堡,為抵抗鄂圖曼帝國的攻擊,古城區中央一條主要道路,兩邊次要道路就像魚骨頭一樣排列,西邊的道路筆直,可以讓夏天的西風吹入城區,東邊的道路就有點彎曲,以避免冬天冷洌的東風灌入。 順著主幹路,就可看到建於15世紀的聖馬可教堂,聖馬可雕像立於門楣,左邊柱上有夏娃、右邊柱上則是亞當的雕像。旁邊還有改建的博物館等。哲學家巷是全城唯一沒有階梯的巷弄,據說是方便哲學家走路時思考。印象較深刻的是當地典型住屋頂樓建廚房,方便失火時逃生,窗邊打樁架滑桿可拖吊食物器材。 我們有幸參觀還在整修的馬可波羅故居,克羅埃西亞人堅稱他1254年在這裡誕生,1269年才隨家人遷往義大利威尼斯,因此1995年,科楚拉還為馬可波羅舉辦700歲冥誕紀念活動,並將他的故居整修成博物館。我們爬上僅容一人的階梯,到達屋頂小亭,眺望聖馬可教堂及美麗的亞得里亞海,並沒有看到太多文物古蹟。 科楚拉和赫瓦爾一樣,觀光季是觀光島,島民平常則以採石、種植葡萄、整修船隻等維生。結束了悠閒自在的島遊,我們與大巴士會合,於早上11點人車一起上渡輪,30分鐘抵達歐瑞碧契港口,正式回到克國本土,驅車至斯通鎮(約三千人口,羅馬帝國時期即有人居住,自1333年起杜布尼克統冶者下令在此建造長城屏障)午餐生蠔後,在細雨紛飛中爬上城牆遠眺。 下午五點到達聲名遠播的古城杜布尼克,住進五星級旅館,由於雨勢未歇,於是決定享受飯店設施,泳池很寬敞乾淨,還有簡單spa,但是蒸氣室內都是全祼,雖然習慣日本的祼湯,近距離全祼仍然讓人不安,只有放棄。 旅遊就是換個地方生活,重新認識自己,什麼時候才能輕鬆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到哪裡都能自由自在生活? Hits: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