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即將結束,今早閒閒十點動身,但是塞拉耶佛隧道的悲慘讓人鼻酸,塞拉耶佛的古城則讓人情傷。
塞拉耶佛是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首都,面積142平方公里,是座多元異域的城市,天主教堂、傳統西方建築、土耳其城堡、淸真寺、泉水路、石板街是常見景觀。
塞拉耶佛隧道於1992年至1995年期間修建,也稱為「生命隧道」「希望隧道」或 「救援隧道」。當時塞爾維亞用大礮槍彈等重武器將塞耶維佛圍城長達四年多,波士尼亞軍隊因此修建燧道,連結北約控制塞軍不能攻擊的機場與市區,用簡單的工具從兩頭開挖,費時四個月,挖建長達800公尺的地底燧道,我們在歷史影片中看到燧道寬1公尺、高只有1.6公尺,魁拔的波次尼亞人彎腰低頭一趟趟背負重物,補給城市食物醫療等需求,使得食品、軍用物資和人道主義援助得以進入塞拉耶佛,因為這個地道讓當地人有了希望,看見光芒所以取名為「希望隧道」。
但是長達四年的圍城,雖然官方傷亡數字只有11451人,但是圍城禁運1425天(是人類戰爭史上最長的圍城戰),不曉得多少人因食物缺乏餓死、或嚴冬無法取暖而凍死?更毋庸說藥物醫療缺乏而病死,如今波赫境內地雷仍未清乾淨,不時還有無辜人民受害。想到同為地球居民的難民,慘不忍暏待遇,真是心情沈重,久久難於平復。如今入囗處及出口處均被改建成博物館,讓世人憑弔警惕。
我也想到台灣的處境,西方國家製造高科技武器賣給較落後的國家,讓他們互相塗炭生靈,最後再以和平使者身份來斡旋,如果各國政治人物沒有智慧,造成社會動亂,受害的永遠是平凡的老百姓!
古城有處地上畫缐並立牌明示,一邊深受奧匈帝國影響的天主教区,一邊是鄂圖帝國影響的伊斯蘭區,還有古早的猶太人區現已沒落,多元宗教文化,最後變成互相傾軋廝殺,巴爾幹半島戰爭不斷就是最好的例子。
奧儲裴迪南命喪的拉丁橋畔,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1914年被塞爾維亞人槍殺,奧匈帝國因此對塞爾維亞宣戰,因此事件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拉丁橋的橋頭,如今設了紀念碑及博物館。1992-1996年塞拉耶佛圍城四年,如今市內外到處可見插滿白色十字架或伊斯蘭墓碑的墳場,還有塞拉耶佛的玫瑰,標記內戰時出門即被砲彈轟炸、鮮血淋漓,在戰爭的血泊中,開出的和平玫瑰。
歷經百年戰亂,如今天主教、猶大教及伊斯蘭教在這兒和平共處,塞拉耶佛因此被稱為「歐洲的耶路撒冷」,在最熱鬧的大街,大清真寺和仿巴黎聖母院的天主教聖心堂遙遙相對。
我們還費時參觀原來的市政廳,後改建圖書館,現又改為市政廳,是宗教民族融合的產物,室內的的幾何圖形很有凊真寺的 fue,但建築式樣偏傳統西式,裏面記録了這城市古老的歷史,令人緬懷。
最後採購結束,晚上登機返台 ,但似乎還有許多未盡之言,但是缐上免費教室的計劃即將展開,且待有緣日再來回思反想。























Hits: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