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點離開杜布尼克的旅館,一路經過風景絕佳的海岸缐,九點巴士到達克羅埃西亞海關,辦理出關,因為遊客眾多,等候一小時,於十點通關出境,然後準備入境Montenegro,這個國家音譯為蒙特內哥羅,意譯作黑山共和國,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上的一個多山國家。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不到台灣的一半, 卻僅有不到七十萬人口。

之前貼文對於南斯拉夫分裂的困惑,也想了解蒙特內哥羅的角色。1918年,一戰結束後,塞爾維亞主導之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蒙特內哥羅等組成了第一個由南斯拉夫族群聯合的國家,但狄托死後,聯邦卽陷入分崩離析,1990年代各國獨立後,蒙特內哥羅和塞爾維亞成為僅存的兩個加盟共和國。但兩國間還是有爭議,2002年歐盟調停下在貝爾格勒簽署協議,將聯邦變為兩個各自擁有經濟、貨幣以及關稅決定權的半獨立國家,2006年蒙特內哥羅舉行公民投票,獨立派以55.5%的得票險勝;正式宣布獨立,同時成為聯合國會員國。相較於鄰國因民族宗教而出現爭戰或內戰,蒙特內哥羅相當自傲在這片土地,天主教、東正教與穆斯林教徒和睦相處,也是南斯拉夫同盟國中,唯一透過公投和平獨立的國家。 1996年起蒙特內哥羅自行制定經濟政策,改用德國馬克,後來德國廢除馬克採用歐元,蒙特內哥羅亦改用歐元,徹底擺脫塞爾維亞錢幣第納爾的影響,但使用歐元,卻非歐盟會員國。

當我們由克羅埃西亞進入蒙特內哥羅境內,很明顯可以感覺基礎建設不足、市容比較混亂,明顯與克羅埃西亞有些差距,以國民所得而論,斯洛維尼亞居首位,克羅埃西亞次之,蒙特內哥羅最差(只有6400美元)。

蒙特內哥羅境內主要是山脈、丘陵(中北部的博博托夫庫克峰為境內第一高峰,海拔2522米,附近塔拉河有高達1300米的峽谷,該地亦已列為世界遺產),只有沿海地區為狹長的平原。我們沿路看到的山林比較原始粗獷,房屋造型也和克羅埃西亞有異。行經寧靜美麗的斯卡達湖泊,是蒙特內哥羅與阿爾巴尼亞的界湖。

我們沿著科托峽灣的海岸道路繞行,高兩高山夾峙,時而雄渾壯闊、時而婉約曼妙,陰雨的海灣是幅詩意的潑墨山水畫,彎延曲折柳暗花明,灣中點綴著聖喬治島及聖女石島,讓拜倫讚嘆「陸地與海洋最美的相遇!」

然後來到科托海灣東岸的古城科托,UNESCO列為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Lonely Planet 評選為2016 最佳旅遊城市,被山脈環繞,小而精緻,有非常豐富的人文歷史。科托有三座聯外城門,最主要的是西側的海門,建於1555年的威尼斯殖民時期,城門右側的聖馬可展翼石獅清楚昭示著這段歷史。

細雨紛飛掃了遊興,我們遠觀堅固厚實的城牆堡壘,倉促走過武器廣場、花卉廣場看古老的建築,天主教的聖特里普那大教堂、鐘樓、恥辱之柱,還到聖路克廣場看兩座塞爾維亞東正教堂,建於1195年的聖路克教堂及建於二十世紀初的聖尼古拉教堂,環城一圈只是蜻蜓點水。

旅途中經過聖史蒂芬小島,堪稱是蒙特內哥羅最知名的地方,島上有座聖史蒂芬小教堂,目前是阿曼集團在經營,因其隱密性,歐洲皇室和影視名人都曾是這裡的座上賓。

下午五點到達首都波德戈里察,人口約16萬,是蒙特內哥羅共和國第一大城市,也是政治與經濟中心。基督復活主教座堂是一座塞爾維亞正教會的教堂。於1993年開始開工建設,2014年竣工。內部裝飾十分華麗,金碧輝煌,教堂四壁及屋頂滿佈以宗教內容為題材的壁畫,沒有任何雕塑,地上是諾亞方舟的馬賽克圖樣,別具一格。不過市區受戰爭肆掠,毀損95%。

波德戈里察市內Moraca河流過,建有七座橋,我們步行至莫斯科橋遙看千禧橋,房屋建築多新式樣,失去古城特色,非常非常可惜,難怪被稱為最不像首都的首都。

Hits: 1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