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先生,2017年6月10日中午在進行《看見台灣II》空中勘景的途中,直升機於花蓮縣山區墜毀,不幸罹難,52歲英年早逝,消息傳出,舉國同悲!

齊導演1990年開始服務於高工局,酷愛攝影,負責以空拍記錄高速公路的新建工程。之後開始在公餘租用直升機從空中拍攝臺灣的地景超過二十年,至今飛行時數已超過一千六百小時、拍攝影像超過三十萬幅。

拍攝之初,原是要介紹寶島的美麗風光,可是他發現台灣環境污染嚴重、水土保持不佳,很快就會找不到足以傲人的景色。他決定不僅要拍台灣的美麗,更要拍台灣的滄桑與哀愁,來呼籲國人愛護自己的家園;他舉辦演講、攝影展來推動環保,但效果太慢。

2009年,受到盧貝松拍攝的紀錄片《家園》的啟發,並有感於大地繼續受到蹂躪、自己空拍的體力隨年歲下滑的急迫性,不但放棄了再過幾年就可入袋的退休金,還掏空積蓄、抵押房產,創立阿布(Above)電影公司,籌拍《看見台灣》,為環保出更大的力。

對於一位離職公務員而言,從事這麼燒錢的事業,壓力可想而知,據說他兒子曾給他一張紙條:「爸爸,你這樣還有錢讓我讀大學嗎?」。他也透露常買樂透,但從未中獎。後來幸而得到台達電鄭崇華董事長的協助,使《看見台灣》得以完成,並獲大獎。

除了「缺錢」,齊導演另一個天敵是「天氣」。他第一次環島拍攝,用積蓄的一半一百五十萬租了一星期的空拍攝影機,結果第一天下雨、第二天下雨、第三天還是下雨,他去求大甲媽祖,大甲媽祖說歸梧棲媽祖管,又去求梧棲媽祖,幾經波折完成了一千分鐘的拍攝,但由於缺乏拍紀錄片經驗,只剪出六分鐘的影片。

他說飛了二十幾年之後,對飛行的恐懼更深,對帶他一次次平安返家的機師無比感激。每次起飛都是冒險,在天空中都是生死一瞬。混亂的氣流,搖晃的機身,讓他不禁自問:我幹嘛在這裡?但整理出照片,一切恐懼都消失無蹤,馬上又想出發,繼續用空拍說台灣故事。

 

我相信有些人是帶著很強烈的使命來到這個世界,說不定出發之前有個劇本大綱,時刻指引著方向。他們不怕冒險,勇於挑戰,充滿著方向感與正能量,也往往克服大小困難,得到正面的回報。

我不相信6月10日的空難在齊導演的劇本上,只能說再精彩的人生,都怕躲在角落裡的「無常」。「無常」縱使打斷了旅程及遊興,但絲毫無損旅途的精采。

 

齊導演休息一會兒,再來!

希望你下次空拍的台灣是名副其實的寶島!

 

(寫於2017年6月12日)

 

參考:

(1)2017.06.10《中天的夢想驛站》生性樂觀挫折不喪志 看見台灣懷念齊柏林

(2) 维基百科:齊柏林 (臺灣)

照片:

《看見台灣》劇照

 

 

 

 

 

 

 

 

 

 

 

Hits: 68

One thought on “齊導演,再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