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絕對不只是符號之間的對號認座,其間牽涉許多複雜的因素。最近參與了學校網頁英文化的工作,發現不少有趣的現象。
部份校史是由我和位美籍老師一起合作,我先把中文口譯成英文,由她順稿,我再鍵入電腦。文稿內先提到大陸建校,下一段就描述在台復校,我看中文不覺得有問題,翻成英文也順理成章,但是另位老師一直覺得不妥,幾次要我檢查是否有遺漏,我還奇怪她怎麼變得如此龜毛。譯稿完成後交一位愛爾蘭籍老師總校,前幾日我無意間看到定稿嚇了一跳,原來這位老兄還是拗不過英文寫作的邏輯,從別處找來一段大陸失守,學校被迫關閉的記錄,就把建校、復校那段補足了。這事我想了很久,不能確定是否因為我們熟習這段歷史,即便文字跳脫也不會產生問題,還是中文本身的邏輯就比較鬆散,不交代清楚也沒有關係。唯一可確定的是這位愛籍老師來台工作幾十年,相當清楚這些歷史,如果他還是無法接受,那麼問題就較可能出在兩種語言的不同了。同事閒談中也發現,如果中文書寫的論文翻譯成英文後,常發現邏輯不清楚,又反過來改寫中文部份。這點倒是遊走兩種語言間額外的心得了。
除語言邏輯結構不同,文字還反應了使用語言人的信念與價值觀。例如中文說「接受訪問」,意味訪問者是有權力的一方,可以決定訪問誰,而被訪問者通常視此為一種榮耀,只能被動的接受。英文裡則是”give an interview”,意味被訪問者是有權力的一方,可以決定是否要接受採訪,給採訪者一個面子。這種主宰權力者不同的微妙,大概是學習語言及翻譯者最頭痛的部份了。
Hits: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