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塵世修行
從小聽故事,高僧大德都隱居山林之中,修得很高的道行。其實,真正的道場在紅塵之中。
親子、夫妻、從屬、情侶、朋友、同事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如何能應對自如,讓生活變得單純快樂,要靠不斷的修煉。應對不是玩弄心機,而是由習慣養成的生活的態度。
首先要養成事事感恩的習慣。感恩是把負面情緒轉為正面能量的觸媒,是一切人際關係的滑潤劑。世間沒有最壞的人,只有更壞的人,沒有最壞的事,只有更壞的事,無論發生什麼,一定找得到感恩的空間。
感恩的人知足,比較能抵抗生活的壓力,有較高的幸福感,樂於分享。這些正向的特質又會吸引更多的助力。
其次,要認知「公平」只是一種願望,永遠不會在現實生活中實現。人類社會中從沒有公平,理想的共產主義已徹底失敗。大自然中更找不到公平,「平」代表能量流動和一切的靜止,宇宙將一片死寂。
如果能接受現實,不追求虛幻的公平,從不公平中開始自己的人生,生活會踏實快樂得多。
此外,我歸納了十六字座右銘,時時提醒自己,勤加練習:「不求回報,不求認同,課題分離,活在當下」,它的基本精神是「勇於承擔,操之在我」,唯有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自由。
先談談「不求回報」。「施」與「受」是人與人互動不可避免的行為,也是情感交流的一個重要管道。如果一直惦記著幫助了別人卻沒得到回報,悶悶不樂,那麼就把快樂的鑰匙交在別人手中。所以在為別人做任何事的時候,都要在這件事本身找到報償,做完了就一筆勾銷,否則就不要幫。
請朋友吃頓飯,「增進友誼」、「快樂相聚」就是回報,惦念著有沒有回請,就會不快樂。養兒育女,「兒女成長過程中的天倫之樂」、「滿足於愛的付出」就是回報,如果期盼養兒防老,只怕晚景淒涼。
但是要幫助別人之前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否則「犧牲」的感覺,會成為要求回報、破壞關係的強烈因子。
其次談談「不求認同」。我們一生為了滿足別人期望而活,父母的期望、老師的期望、長官的期望,甚至子女的期望,總是尋求認同,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到頭來過的就是別人的一生。除了尋求認同,我們還在害怕「破壞關係」的恐懼下過日子,更是加倍為別人而活。
要走出這些困境,過好自己一生,不是試圖改變別人,而是改變自己。要有不在乎別人的勇氣,別人如何看你,那是別人的事。
再談「課題分離」。我個人常做的練習是把生活中的事分成三類: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爺的事。人之所以煩惱,就是不敢面對自己的事,喜歡管別人的事,擔心老天爺的事。事實上,自己的事躲也躲不了,別人的事管也管不著,老天爺的事擔心也改變不了。
無論大事小事,先界定出「自己的事」,就免去了大半不必要的煩惱。自己的事中,優先處裡最困難的事,不拖延逃避。聖嚴法師教導我們:「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是從困境中解脫的最好方法。
人與人的紛爭,大半都起因於伸手管別人的事,或是別人管自己的事。要區分是誰的事,只要想:最終後果誰來承擔?。
最後談談「活在當下」。我們依時序,把生活分成「過去」、「當下」、「未來」。人生由「當下」的片段累積而成,不要把「當下」看成「目前一瞬間」,你想到「當下」,「當下」已經成為過去了。「活在當下」是享受生活每一片段的感覺。登山千萬不要只為了登上山頂,在克服沿途艱險的同時,不要忘記欣賞四周的風光,享受登山過程遠比完成「登頂」更重要。
不要把寶貴的「當下」浪費在後悔上:「假如這樣,那樣就不會發生」,然後怪東怪西。記取經驗,不蹈覆轍,才是「當下」該做的事。「當下」也不應該用在擔心「未來」,未來的「因」變化莫測,「果」更未可知,當下過得好,未來自然好。
我們往往被過去束縛,例如出身貧寒、學歷不高、其貌不揚等等,其實過去的歷史對將來要過怎麼樣的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決定人生的是當下的決心。
如果以上座右銘觸動了你,想深入探討,可以研讀阿德勒的哲學思想,這是有難度的修行教材,但也是翻轉命運的秘笈,可從閱讀《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開始。
阿德勒(Alfred Adler)是「個人心理學派」創始人,百年前的奧地利心理學和哲學家。他要大家不求完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他認為萬事皆取決於觀點,重要的不是擁有什麼,而是活用擁有的東西。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你親自選擇了不幸,而不是因為出生在不幸的環境下。
他認為生命的意義是自己賦予的,沒有一項意義能夠適用於所有人。他看到在天災人禍中許多失去生命的孩子,表示:「普遍來說,人生沒有意義。」
阿德勒是我敬佩的心理學和哲學家,探討的對象是人的意識,也就是「靈魂」,但他跟隨傳統,把思考侷限在四度物質時空中。研究「靈」而不進入「靈界」,就像研究魚而不進入水中,終究難窺得全貌。
阿德勒於1937年赴蘇格蘭旅行講演時,因心臟病突發逝世,享年六十七歲。我很好奇,當阿德勒進入靈界,會不會改變他對人生意義的看法?
阿德勒逝世二十多年後,在美國紐約,從靈界連續傳來了大量的訊息。我把它看成是「阿德勒哲學」的超時空擴大版。
Hits: 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