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 愛與快樂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舉行的阿西莫夫辯論大會(Isaac Asimov Memorial Debate),每年都會邀請許多位頂尖科學家辯論有趣且具爭議性的問題,例如地球在宇宙中是否獨特、光速能否被超越等等。
2016年大會的主題非常吸引人:「我們的世界有可能是被更高等的智慧模擬出來的嗎?」
雖然正反意見都很精彩 ,但通常這類題目不會有結論。
由於我們身處在一個絕對遵守物理定律和數理邏輯的宇宙,把一切寫成一行行的電腦程式,來模擬它的運行,理論上可以辦到,但誰有能力寫這麼龐大的程式?又哪裡去找足夠容納宇宙、反應光速的「超超級」電腦?
如果把上一節〈戲夢人生〉,開發成一款遊戲軟體,理論上也屬可行。
但關鍵是,遊戲軟體背後要有玩遊戲的人。如果整個宇宙只有創世之神獨自在玩,我們確實有可能身處在遊戲之中。每個人感覺獨立自主的「自我意識」,其實都是神或遊戲軟體的指令。
但是我不相信神會覺得這樣有什麼好玩。
所以我相信:神把自己的意識分享給一切生命,透過每一個自主的意識,來演化甚至競爭,造就今天絢麗多彩的大千世界。
如果每一個生命體都有獨立自主的意識,就不是模擬,而是真實的生活。
我猜想:當神決定要分享祂的靈,用「物競天與」(請參考第七節)來創世,神在靈魂外層的指令是「求生」,在內層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愛」與「快樂」。
「愛」,能讓兩個獨立的個體,消除彼此的界線,卻仍然保有各自的特性。只有「愛」,才能讓彼此競爭求生的子靈體,落葉歸根,帶著他們各自的經驗與創造,再度融合,豐富神的大靈。
賽斯說:所有生物細胞都有愛的本質,像互聯網相連。
有人會偶爾想到血液中的白血球嗎?它在血管中的生命週期從幾個小時到幾天,默默進場,為我們消滅病毒,然後無聲無息地退場。
再看看四周的天空與大地,它們都在不斷地付出,供養一切生命。
原來,愛無所不在!
只是,生存競爭的壓力也無所不在,以至於感覺不到愛。
純真的愛是完全無私的關懷、付出或犧牲。愛的對象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團體,甚至是宗教信仰。歷史上從不缺乏為朋友兩肋插刀、為國家拋妻別子、為信仰以身殉教的例子。
通常我們會把愛加上其他的慾念調成雞尾酒,例如與性的結合,成為愛情。
我們不遺餘力地歌頌母愛是最偉大無私的愛。的確,親子之愛普遍存在於動物界中,使生命得以傳承。
我認為,在育兒時期,母愛是完全無私的,但隨著子女成長,許多「私」的情緒會漸漸稀釋「愛」的純度,否則也不會有婆媳問題。
想找回單純恆久的愛,要先從「愛自己」開始。「愛自己」不是要回到自私,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人,很難長久愛別人。
再以母愛為例,隨著子女漸漸成長,當母親無法再享受「付出」的單純快樂時,就要開始經營以自我為重心的生活了,不要一輩子為子女而活,親情反而能夠持久。
從熱戀到婚姻也是一樣,要把瘋狂的愛戀轉變為先愛自己再愛對方,以自我為主,才可能磨合出一個彼此快樂的長久關係。
推而廣之,先愛自己,再培養出眾生一體的大愛。
當你對自己有了充分的愛,再去愛別人,才能不求回報。否則得不到愛的回應,愛不僅無法持續,還會由愛生恨。
如何愛自己?第十四節〈塵世修行〉中已經談了很多,重點是:不要設一些行為的框架給自己,過分在意別人,為別人而活。
要做自己的好朋友,先接受自己的一切,再以鼓勵代替自責來檢討改善。
更要常常問自己:「我快樂嗎?」。
「快樂」是靈魂中「天賦才能」的測試劑。要貝多芬去寫生,或梵谷去作曲,他們都不會快樂。
神在靈魂中植入「快樂」的感覺,來引導每一個人發揮最大的創造力,得到最高的滿足。只有做快樂的事,才能持久,也才能獲得最大的自我實現。
但是絕大部分的教育都不重視學生的「快樂」。甚至到現在,還有一些文化反對人們追求快樂。
可是,只有快樂的人才能長久付出愛。同時,愛又會使人更快樂。
雖然神給生命的指令從「生存競爭」開始,我相信祂一定盼望看到,宇宙中有愈來愈多的星球,其中的智慧生物,生存在快樂與愛中,不再有競爭。
Hits: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