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節 追尋內心之神
當寫下這個標題時,不知為什麼,心中浮現出西藏絡繹於途的朝聖畫面,荒漠中的蜿蜒長路上,如波浪般的一次次伏地再起,每叩一次等身長頭,朝聖者都用身體的耐力與勞苦展現出對信仰的崇敬與虔誠。從家鄉到拉薩,這是一生必行的大事,晉見庇佑族人、信仰一生的神佛。
我對朝聖者充滿敬意,可是他們無論如何勞累身體,都到不了神的所在,因為神不居住在物質世界中,只有停止跪拜,在路邊坐下來,向內尋找,才有可能在內心深處見到神。
沒有人真的見過神,可是散居各地的老祖先,都不約而同地感知到神,依靠祂、敬拜祂。為什麼原始人類在懵懂無知時,就感知到神,原來感知神的意識就來自神。
神分享給我們的意識中含有「智慧」的元素,可以理解神運作大自然的邏輯,證明了人和神的同源性。
除了人類以外,地球上沒有任何生物具有和神相通的智慧,所以它不是生存所必需。那麼人類為什麼具有智慧呢?我想是因為宇宙要有觀察者才具有意義,所以神把祂的智慧分享給我們。
除了智慧以外,神還賦予人類創造力。
人帶著七情六慾來世上輪迴,在情緒中編織故事,在故事中激發情緒。如果沒有創造力,就沒有莎士比亞的戲劇、貝多芬的交響曲、梵谷的畫作,這些都是創世之神無法在大自然中產生的。
常聽到作家說:「文思泉湧!」,畫家說:「神來之筆!」,這些靈感全來自個人嗎?
我常常覺得,大文豪或藝術家的意識與「集體潛意識」是相通的,也和神的美感是連結的,不然為什麼李白、杜甫的詩作能傳頌千年,貝多芬的〈歡樂頌〉到處受到喜愛?
「創造」、「學習」、「表現」和「自我成就」的慾望都是串連在一起的,這是神賦予人類開展文明的原動力。
人類不斷地發揮這些動力,創造國家、宗教、階級、權位、金錢、科技、商業、…,把物質舞台裝扮得五光十色,讓帶著七情六慾上台的我們,在眾多的角色間競逐,上焉者有追求不完的榮華富貴,下焉者僅能奮力求取溫飽。
因而在競逐的過程中,神在我們內我意識中埋下純淨慾望的種子,在自我意識的沃土上卻夾雜著生長出財富、權力、自私、貪婪、競爭、…的樹苗,逐漸長大蔚然成林。
森林中孕育出一個個人生故事,故事是宇宙存在的目的。慾望產生的情緒:喜悅、煩惱、高興、悲傷、仰慕、忌妒、感激、怨恨、滿足、失落、開心、憤怒、驕傲、自卑、…等等,都是鋪陳故事的紙張和書寫故事的墨汁。
除了自己,沒有人有資格評論你的故事,萬事皆取決於觀點。情緒也沒有好壞,只要自己能夠駕馭。
然而,由於得失心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卻是真實的生理反應。如果擔心變為焦慮進而成為恐慌,如果不愉快不時演變為暴怒,表示體內的負能量已嚴重失衡,久聚不散會使我們疲累、無助、空虛,甚至重病。
這時,我們最原始的本能會再度出現:依靠神來尋求心安。
神雖然一直在我們心裡,並不是隨時轉頭就會遇見。我們和神相隔著的就是心中這座慾念和情緒的森林。
想穿越森林,找到神的所在,需要「快樂羅盤」的指引,「快樂羅盤」的構造是「自我覺察」的底盤裝上「快樂」的指針。
神永遠在快樂的方向。
我們必須深深自我覺察,勇於面對自己的不快樂或恐懼;我扮演的哪一個角色是我不快樂的主因?是工作的角色還是家庭的角色?是角色的本質還是人際關係的困擾?我瞭解自己要什麼嗎?我是為自己而活還是為扮演的角色而活?我是否陷入世俗價值的框架無法自拔?
要覺察的面向太多,讀讀阿德勒的哲學,再在許添盛醫師數十本著作中,找幾本相關的作為指南。拿出勇氣與決心,往快樂的方向移動,堅強信念,信念會創造你要的實相。
往快樂方向移動途中,可能要修剪一些擋路的枝幹,甚至奮力砍伐一兩棵大樹,如果遇到實在難以移除的障礙,就要轉動心念,調整觀點,重新校正與快樂之間的頻率,儘量使快樂與障礙共存。
但一生至少一次,在臨終以前,解開而非拋開一切造成心中不快樂的結,反璞歸真,讓內心的神擁抱自己,徹底心安,準備安息。
「安息」是一生的完美句點。下一生會有新的慾念、新的情緒、新的故事。
靈魂來到世上不是為了修去一切慾念。如果是,那麼為數甚多的數十次轉世靈魂,都應該早已成為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遇見。
所以每一次轉世是為了自我完成,為了故事,也是為了愛與快樂,不是專為修行。我們遵守不同時空的道德法律規範,不危害他人;穆斯林一夫多妻、納西人奉行走婚,各過各的生活,各有各的故事。
Hits: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