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與神同行

人類遠古的祖先,思想單純,憑著對大自然崇拜的直覺,認為萬物皆有靈性。

隨著文明發展,西方科學觀認為:物質世界是互不相關的個體拼湊而成,組成部分各自獨立,沒有目的,更沒有意識,它們之間的互動受到時空的限制,是局部性的。不僅「物理學」只歸納現象,以找出物質的行為法則為目的,從不探究法則從何而來,是百分之百唯物論。竟連「心理學」這門研究人類意識的科學,都自我框架在形而下的範圍內。

直到量子力學發現:「微小粒子的行為,與是否被觀察及觀察的方法有關」,科學家才認知:物質無所謂「客觀存在」。例如用屏幕來觀看光的雙縫實驗,光表現出波的擾射,一但改用偵測器,就量到一顆顆光粒子。

就像台上的舞者能視現場觀眾群的改變,隨時變換演出的舞碼。

量子力學另外一項神秘現象是「量子糾纏」:兩個粒子發生交互作用後,其自旋或極化方向產生一定的相互糾纏,如果日後分離,無論相隔多遠,只要改變其中一個的狀態,另外一個會瞬間做出對應改變。

這種不受時空約束的遠距感應作用,僅僅用粒子具有意識來解釋是不夠的,它是宇宙訊息場的整體深層連結。何況也沒有哪位物理學家敢說粒子具有意識!

量子力學是為了描述粒子世界的行為而精心打造的。薛丁格方程式對於量子實驗的結果都能作出非常準確的預測,但對於方程式本身的物理意義,卻眾說紛紜,連他自己都不清楚。

一生相信因果邏輯的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非常反感:「上帝不擲骰子!」、「難道只有當你在看月亮的時候,它才在那兒?」。

雖然「量子通訊」和「量子計算機」又將人類科技推進一步,數十年來,研究量子力學的意義與詮釋卻沒有進展。

我相信愛因斯坦仍然是上帝的知心好友,就算只懂上帝部分心意的人也沒幾個。

只不過廣義相對論的四度空間殿堂太小,容納不下整個創世的精奧。如果科學研究能給「意識」獨立的維度,不再附屬於物質之下,一定是一個嶄新文明的開始。

2018年4月在美國舉行的「國際科學意識會議」(The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中,台大前校長李嗣涔博士在會中發表論文,提出兩個假設:

其一:宇宙是由八度的複數時空構成,四度為實數時空,就是物質世界,另外四度為虛數時空,就是靈界。

其二:複數量子態的虛數就代表意識。

無獨有偶,在同一會議中,美國物理學家羅切(Elizabeth Rauscher)博士也提出了八度複數時空的宇宙模型,宣告可以解釋量子力學的謎團。

其實,早在十七世紀,著名哲學家史賓諾沙就把世界分成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他認為人的智慧是宇宙最高智慧的一部分,而宇宙最高智慧是一切事件的「內在因」,並通過自然法則來主導世界。

史賓諾沙不相信有「人格神」、「超自然神」的存在要求從自然界本身來說明大自然。他主張泛靈論,認為上帝就是大自然。

曾經有一位紐約猶太祭司H. S. Goldstein問愛因斯坦「相信上帝嗎?」

愛因斯坦答道:「我相信史賓諾沙的上帝。因為物質之井然有序顯示出了祂的存在。但我不相信將自己獻身於人類命運及生活的那位上帝。」

史賓諾沙的上帝也正是我的上帝,祂在每個人心裡,我們一生都與神同行!

Hits: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