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宜居星球
創世之神以自己的智慧靈體分享給人類,人類是神唯一的選民嗎?
第六節〈適者生存〉中寫道:「任何星球有了俱足的條件,孕育出生命,神就將祂的意識分享給生命體,…」,這句話聽起來很輕鬆,但「任何星球有了俱足的條件」是什麼樣的條件?又是什麼樣的機率概念呢?
我們小時候都讀過「生命三要素:陽光、空氣、水」。這些在地球上很平常的生活環境,在其他星球上是不是也很普遍呢?
要有陽光,就必須在適當距離外有一顆合適的恆星。
行星不能距離恆星太近,否則溫度太高會將液態水蒸發。也不能太遠,結冰的水無法溶解及輸送養分。只有位於不遠不近的「適居帶」內的行星,才能擁有液態水,維持穩定的氣候和適當的日夜溫差。「適居帶」並不寬,在我們太陽系中,地球是唯一位於「適居帶」內的星球。
大星系中也有「適居帶」。我們銀河系有一個高密度的盤狀中心,並旋轉出幾條高密度的腿,太陽系剛好位於兩條腿的夾縫之間。如果位於任何高密度區,不但容易被其他星球併吞,也容易被隕石撞毀。
地球又很幸運有像月球這樣一顆夠大的衛星,來幫助穩定自轉軸,保持大氣和海洋的穩定,讓四季分明。還有一顆超大質量的鄰居:木星,來吸引隕石的撞擊,間接保護著地球。
此外,行星的質量必須使地心引力大小適中,運行軌道要能和恆星距離保持在一定變化範圍內,還要有磁場做阻擋太陽風的保護傘,大氣成分也要有能力吸收有害射線。
林林總總,至少可以列出十幾項「孕育生命星球」的所需條件。
我們可以粗估,具有某一項條件的星球是總星球數的幾分之一,然後把二十幾個分母相乘,就可以知道,在多少星球中才能找到一顆「條件俱足」的星球。
就算假設每項都是十分之一,那也是「一」後面跟十幾個「零」的天文數字!
不過,幸好我們談的就是「天文數字」。
常聽到「天上的星星多如恆河沙數」,這可能不是形容,而是事實。僅僅在銀河系中保守估計就有二千億顆恆星,每顆恆星還有為數不等的行星。而銀河系只是宇宙中超過一千億個星系中的一員。
所以於宇宙中的星球總數至少是二十五位數。
地球絕對是億萬星球中的上選,它不但能孕育出智慧生命,還有清澈的大氣層,方便觀測瞭解宇宙。
但地球應該不是宇宙的唯一。從統計上推論,宇宙中能找到上十萬個可孕育出生命的星球。
大家都在找外星文明,但至今沒有一個國家公開承認有所斬獲。
名物理學家費米,在七十年前提出人稱的「費米悖論」:既然宇宙間存在著孕育文明的大量可能性,那它們到底在哪裡?
也就是說,我們既沒有遇到過外星人,也沒有看到他們送出的探測器,或接收到任何訊息。
答案眾說紛紜。
以光年計的彼此距離,當然是星際間交通的最大障礙,除了要大幅度增加運輸速度,還要會利用「蟲洞」走捷徑。但是在到達那樣的科技文明之前,有沒有可能已經被內部的氣候變遷、瘟疫、環境污染、生化戰或核戰所毀滅?除了內部隱憂,外部的隕石撞擊、超新星風暴等也是文明消失的潛在元兇。
另外一個彼此碰不到的原因,就是非同時存在於宇宙。宇宙的年齡大約是一百三十七億年,就算一個高等文明平均存活的時間是十萬年,不同星球文明同時存在的機率仍然微乎其微。
此外,科技等級不同造成通訊方法的差異,也可能錯失接觸的機會。
我們許多祖先都很喜歡玩巨石,例如四、五千年前的埃及金字塔和英國巨石陣,用的建材都是遠地運來的數十噸大石塊,直到現在還不能確切猜出它們的切割、運送和建造方法。
考古學家在世界各地,也陸續發現許多疑似描繪外星人的遠古壁畫。例如在:澳大利亞的阿納姆高地、撒哈拉的塔里西山脈、印度恰蒂斯加爾邦、中國的內蒙古陰山山脈和賀蘭山等等。
這些資訊不免令入猜測:幾千年前,外星人曾經造訪地球,並且參與巨石文明。
第二節〈前世今生〉中曾介紹,麥可紐頓博士運用特殊深度催眠,發掘了大量靈界的訊息,記錄在《靈魂之旅》和《靈魂的命運》兩書中。書中談到,靈魂投胎轉世有許多不同星球可供選擇,地球適宜靈魂的磨練成長,算是挑戰難度比較高的舞台。
而李嗣涔博士在《靈界的科學》最後一章中敘述,利用意識在靈界沒有速度限制的特性,經由天眼,拜訪了一顆距地球四百三十八光年的天鵝座行星,見到頭上有天線的外星人。同一章中述及的外星文明,還有距地球一百九十七光年的獵戶座行星。
有些外星文明高出地球甚多,能夠運用意識來溝通和創造物質,甚至保有累世的記憶,已經邁向靈界的水準。還有些星球的舒適度被列為享樂級別。
人類絕非天之驕子,千萬不能長久執迷於物質世界的欲望中,必須走出四度空間,向靈界發展,否則早晚會走上自我毀滅一途!
Hits: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