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節 生死輪迴
宇宙原本了無生氣。
創世之神為了賦予宇宙意義,創造了生命。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次生死,有多少出生,就有多少死亡。在神眼裡,死亡是必然發生的事,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因為生死是一體的,出生必然伴隨死亡,死亡之後又是再生,意義必須在生死輪迴中去尋找。
可是對於只能感受「一生一世」的人,「貪生怕死」是和其他生物相同的本能。「死亡」代表一切親情、財產、名位的永久喪失,「生」與「死」成為極端的二元對立,我們對死亡毫不留情地賦予一切負面的意象。
既然生死不斷輪迴,神為什麼要讓我們貪生怕死?
因為不怕死就不能嚴肅地面對生存的挑戰,遇到重大挫敗,就想一死了之,重新再來,無法創造克服困難的勇氣,得到應有的磨練,更看不見逆境求生的精彩。
另一方面,既然靈魂永生,為什麼又要肉體面對死亡?
因為沒有死亡,就不能體會生命的寶貴與意義,不加珍惜,浪費生命。
只有一生,就不知因何享福?為何受苦?奮鬥有什麼意義?
只有輪迴轉世,才能豐富人生體驗與學習;貧、富、貴、賤、士、農、工、商、軍、男、女、…,可以有多少組合?出生的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教育不同,人生也全然不同。只有歷經多種角色與際遇,才能徹底了悟凡事皆取決於觀點,從而培養出愛與同理心,領悟快樂生活之道。
自我意識中不能攜帶轉世的記憶,原因很明顯:不但會造成重新學習的嚴重干擾,也會造成人際關係和倫常的混亂。但還是有極少數案例,有前世的部分記憶,為靈魂轉世提供了佐證。
絕大部分的人雖然沒有轉世的記憶,但是隨著催眠療法愈來愈普遍,接觸累世訊息的人也愈來愈多。
如果一位中國人,從催眠中得知,有一世追隨亞歷山大東征,又有一世隨著成吉思汗西征,兩百五十多年前曾在北美和印第安族人一起抵抗英國遊騎兵,即使從小接受華夏文化薰陶,也會動搖他是「龍的傳人」的想法。
我們轉世了多少次?每一世有多少親戚和朋友?算一算,真是四海之內皆親友。剛剛在餐館,你指著鼻子罵的服務人員,說不定就是前世的阿姨。
「輪迴轉世」的認知,把「小我」擴大,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和促進世界和平。
賽斯資料和紐頓博士的書中揭示的轉世原則是:人轉世還是人,不會和其他動物相互輪迴。轉世的目的是學習,加害人轉為受害人,是為了體驗而不是懲罰。賽斯並告知:沒有天堂和地獄,二者都是死者生前信仰創造出來的幻象。
我相信幫助考試不及格學生,最好的方法是讓他重修相同課業。轉世為智能不相等的動物,就像是高中代數不及格,卻被安排去念小學算術。
我同時相信,世間的一切人為規範,都有特定社會或宗教目的,因時因地而制宜,甚至有許多不合情理,不會被移作生死輪迴的評量。即便是所謂的「普世價值」,也隨著時代變遷,難以成為絕對的標準。
就讓我們時常存著愛心、同理心,以助人為樂吧!
也許,當我們回到故鄉,神僅僅問:
「你有沒有盡力尋求愛與快樂的一生?努力完成一件你覺得有價值的事情?來!談談你的心得!」
Hits: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