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學習英語的經驗,相信大多數第一代從台灣來的移民都不禁感到滿心的痛。國中、高中時期、甚至大學時代僵化的語言課程,雖然學了些基本的文法及字彙,但是聽起英語來仍然讓人滿頭霧水,更不用提開口說話了。如果留在台灣不必接觸英文,很多人就可以與英文老死不相往來,但是移民至紐西蘭這英語為主的國家,如果不能有效運用英語來溝通,在日常生活上仍然會感到諸多不便,相信有心學習希望能突破障礙的人必然不少。筆者自大學畢業之後,曾任教國中、高職以及英語補習班等英語課程,然後赴美進修取得英語教學碩士的學位,返國在東吳大學英文系任教至今,於此想藉東區家長協會刊物一角,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希望能對各位的學習有所助益。
首先我想提出一些學習外語的觀念來與各位討論。許多研究資料顯示學習外語與母語的過程與途徑其實是很相似的,各位也許還記得自己學習母語或看小嬰兒呀呀學語的情形。母親在對嬰兒說話時並沒有先把字彙或句型先教上一遍,她把奶瓶放在嬰兒面前說,「喝奶奶,喝奶奶」,一面還用手指指著奶瓶,一面比手劃腳說個不停,母親不但把語言簡化成單詞而且不斷重複,同時藉著手指的幫助讓嬰兒瞭解她希望要做的事,嬰兒從母親的動作與看到的奶瓶而明瞭到「喝奶奶,喝奶奶」的意義,有些語言學家認為一旦嬰兒聽懂了而且會照著做,就表示已習得這些簡單的語言,當然還要經過相當長的沉默期才能開口說出來。
從上面這個例子來看,學習語言的過程從來就不是字彙意義一清二楚的,我們必須藉著奶瓶與母親的動作或以往的經驗來猜測這些語言的意義,所以當我們學習外語時也不要指望要先懂得所有字彙與句型才能聽懂別人的話語,我們在一團渾沌模糊中有時猜對了達到溝通的目的,有時猜錯了另起爐炤重新來過,不管一個人的語言多流利,初學時必經過同樣過程。當然也不是說母親能對嬰兒大談莎士比亞,而嬰兒也能習得這樣的語言,母親會根據嬰兒語言能力的增長,提升她用詞遣句的困難度,而嬰兒藉著母親的動作表情解釋及身邊實物的幫助,也逐漸了解而習得愈來愈複雜艱深的語言。套句語言學家的術語,母親所提供的就是Comprehensible Input,也就是我們在學習外語不同階段要去找尋的學習材料,大約比學習者現在的程度高一級左右。但是這樣說起來仍然很抽象,到底什麼樣才是高一級?如果聽起來讀起來百分之八十都不懂,當然是不合適的,起碼要能聽懂讀懂百分之七、八十,其餘部份可以用半猜半瞭解的方式進行,這樣才不會查字典查到手軟,聽不懂到神經錯亂,以致完全喪失了學習的興趣。等到感覺自己程度有了進步,再搜尋更困難更深一層的教材來使用。
我在美國唸完書帶著十歲的兒子返國時,一直擔心如何能維持他十個多月好不容意培養起來的一點英文能力,後來看到朗文及牛津圖書公司引進國內一系列各種世界名著的簡易版本,適合字彙只有三百、五百、一千、兩千、三千、四千、五千等程度不同的讀者,我從書商那兒取得將近百本的書籍,兒子就開始埋首於各樣有趣的故事裡,從簡單到比較困難的,碰到特別有興趣的還一再回顧,也從不見他查字典,就那麼囫圇吞棗一咕嚕都給嚥了下去,到他國中時,我又經常穿梭敦煌、金山等英文書店,幫他搜尋給美國青少年看的偵探小說及其他讀物。國三時他開始閱讀第一部數百頁的英文小說 Under Siege.
這樣大量閱讀英文確實有效提升了他的英文能力,未正式在學校上文法課前,他已經能夠回答許多聯考出現測驗文法的題目,這樣看來閱讀不但幫助他學習字彙的意義及使用,潛意識裡他也間接瞭解了英文的句型及文法,雖然他無法明確說出規則內容,但確實會正確使用,唯一的缺憾是他不願花時間記拼字,許多經常出現的字至今也拼不好。他的學習方式可說徹底顛覆了傳統學院派的英語教學,學校裡把英語當作一門學科來教導,其實學習語言主要是一種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必須在使用中習得,也就是說要不斷使用它才能熟練,如果只是背單字記文法規則來應付考試,是絕對無法學會使用語言的。一般台灣學生在學校上過將近十年英語課程之後,仍然要到英語補習班來上課,就是因為補習班提供學生練習使用語言的機會。明白這個觀念之後,我們就比較容易尋找正確的方法來學習了。
接下來我想說明的是學習者必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訂出短程及長程的學習目標及進度,並且確實執行。猶記得多年前在弘道國中授課時,班上有一位小女生,只有十二、三歲的年紀卻能夠把英語說得像國語一樣溜,我非常好奇,因而決定作家庭訪問,以便瞭解她的學習方法,到她家中一看,發現她的父母英語皆不流利,也從未踏出國門一步,不過卻煞費苦心,把家中佈置成全然英語的環境,到處貼得都是單字圖片,還特地自當時的美國新聞處訂購各種美國小學生用的教材、錄音帶、錄影帶,苦心栽培下小女生竟然在速讀比賽中勝過大學生。自此以後我即苦思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要他們自己創造英語的環境,諸如把電視機上的英文字幕用膠帶黏起來,強迫自己不看字幕來訓練聽力,經常打開收音機來聽ICRT等英語廣播節目,以便熟悉各種不同的發音腔調。閒暇時更要多看各種英文書報雜誌,如果可以用英文來做的事盡量用英文,例如寫日記、記帳、寫便條、寫信、記筆記,甚而如果可能的話用英文來思考,總而言之就是強迫自己擺脫輕鬆使用中文的習慣,完完全全融入英語的環境,多次練習下一定熟能生巧,同時如果能寫得出來,到必須用口語表達時自然不會有問題。如今各位處身紐西蘭這個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並不需要刻意製造學習的環境,希望融入當地社會,也都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如果能夠充份利用各種不同的學習管道,學習英語應該是事半功倍並不困難的事。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評估並瞭解自己學習的障礙,有些人太強調文法,害怕犯錯,缺乏自信,以致遲遲不能開口,其實語言重在溝通,先達到溝通的目的為要,而且溝通有各種不同的層次,我們可以用語言談人生哲學,也可以買買麵包,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再者能溝通才能增加自信心,以便從事更高層次的交談。有些人又太不在乎使用規則,雖然能溝通無礙,但同樣的錯誤一而再出現,聽起來總是洋經濱,不登大雅之堂,所以最好能多瞭解文法用字的正確使用。能分析自己的問題所在來對症下藥,這是學習的第一步。
Hits: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