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第一天比較休閒,早上我和方顕又恢復晨走的習慣,用苦行僧的方式探訪城市,路經24車道的七九大道,路旁地上有些丟棄的垃圾,貴族城市現在沒落了。
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截至2012年,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僅次於聖保羅的南美第二大都會區,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2007年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後來吸引許多義大利及西班牙移民,黃熱病爆發時,懷疑非裔奴工帶來病毒,禁止進入,因此90%為歐洲裔白種人,變成南美最歐化的城市。我們city tour時,可以感受Buenos(好的) Aires (空氣)、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因此綠化裴然(全市綠化面積占10%以上),市區街道两側種植法國梧桐、桉樹,南美木棉花(市花)更是到處都看得到,使城市真正變得空氣清新。
我們的景點包括七月九日大道,世界最寬的馬路,據說有24缐道(不過扣除綠化區及公車專用道只有16缐),為紀念1816年7月9日阿根廷宣佈獨立而命名。
方尖碑是慶祝建市400周年,1936年修建,因人們反對這工程,1939年拆毀,後來重建的方尖碑已成為市標建築。
國會大廈位於國會廣場西端,是阿根廷的立法機構,白色大理石裝飾牆面,大厦正中聳起一座穹顶塔樓,具有濃厚的歐洲古典建築風格。
位於七月九日大道廣場的科隆歌劇院(又名哥倫布劇院),典型的文藝復興式建築,是僅次於纽约大都會歌劇院和米蘭拉斯卡拉劇院的世界第三大歌劇院。我們沒有安排參加導覽劇院內部,僅觀賞劇院四周牆上細緻的浮雕及周邊環境。
五月廣場於1580年修建,是最早的市中心地區,1810年起成為國家重大政治活動的場所,也是阿根廷共和國獨立紀念地。廣場中心矗立着13米高的金字塔尖型纪念碑,塔頂有自由女神塑像,為纪念1810年五月革命中獻身的愛國志士。我們到達時抗議分子正在集結,想等國會開議時表達心聲。
玫瑰宮也位在五月廣場內,標準的19世紀義大利風格建築,就是總統府權力中心,貝隆夫人Evita就是在這向全民發表激厲人心的演講。玫瑰宫对面的原市參議會是一座西班牙式的白色建築,現為五月革命歷史博物館。
阿根廷首都大教堂位在五月廣場西北角,教堂建於1723年,是典型的古羅馬風格,12根高大的羅馬柱,顶着上面15度锐角的等腰三角形,形成人字形屋脊,據說目前是阿根廷最大的教堂,教堂內神壇皆是木製再包金或銀,非常壯麗。還有阿根廷國父馬丁將軍的陵墓。
博卡區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第一個港口,十九世纪末,大量歐洲移民來到這裡定居。為迎合剛上岸水手需求,這地區以妓院、餐廳和咖啡館而著名,也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探戈發源地之一。由於阿根廷足球隊名將許多來自此地區,當地的球隊及訓練中心也非常出名,有糖菓盒體育場的地標,目前許多色彩繽紛地中海風格的店內專賣足球球衣、球帽等紀念品,大發利市。
探戈街是博卡區最具代表性的一條街道。街兩邊的建築粉刷成當地代表性的颜色,街兩邊的牆上有阿根廷藝人的浮雕作品。1959年,政府將這條街道變成「步行街道博物館」。博卡區是我最想慢慢逛的地區,真希望能像幾年前在巴黎的蒙馬特區逛個一整天,感受不同的氛圍,看看街頭藝人的表演,還可以精挑細選喜歡的畫作,不過團遊就是團體行動,最後卡在藝品店內等旅遊巴士。
午餐後來到女人橋,是座白色斜拉橋,造型像跳探戈的女高跟鞋,全長160米,横跨新港運河,2001年落成,是個旋轉的行人天橋,當船要通過時,可以“高跟鞋”的鞋跟(橋墩)為支點作90度的旋轉,打開橋中央,譲船顺利穿行。
薩米恩托戰艦是阿根廷第一艘现代海軍的教練帆船,现在停靠在馬德羅港區的岸邊,變成小型船舶博物館供游客參觀,因為中午酷熱,大家都躲在船帆下納涼。
雅典人書店是一間世界知名的書店,曾獲選為全世界第二美的書店,書店原址是一間大劇院,於1919年開幕,至2000年,大劇院改建成書店,將劇院的坐椅改裝成書架,雕樑畫壁,確實氣派,可惜沒有時間久待喝杯咖啡。
聖馬丁廣場位於雷蒂羅區,1878年阿根廷人民在聖馬丁將軍誕生100周年時,將廣場命名為聖馬丁廣場。中間矗立著他的雕像。我們在佛羅里達歩行街及太平洋百貨隨便走走,看看附近建築,即回到廣場,找張空椅憩息,看到推嬰兒車的少婦、幾位老奶奶閒話家常、傍晚的涼風習來,有些自由行的小快樂,匆忙的一天旅遊就結束了。
五月廣場
市內塗鴉 聖馬丁廣場聖馬丁塑像
國會大廈
科隆歌劇院(又名哥倫布劇院)
13米高的金字塔尖型纪念碑
阿根廷首都大教堂
阿根廷國父馬丁將軍的陵墓
博卡區 街景
博卡區 街景
博卡區 街景
博卡區探戈街
女人橋
薩米恩托戰艦
雅典人書店
雅典人書店
博卡區探戈街
太平洋購物場
科隆歌劇院(又名哥倫布劇院)
博卡區
方尖碑
Hits: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