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是電影中屢見不鮮的題材,有實事改編,有虛構故事,都展現出待援者堅毅不拔的求生意志和救援者無我無私的人道關愛。
如果事故發生在外太空,就更能突顯待援者的孤絕情境和必須自助而後人助的無奈。
偶然的機緣,重溫了1995年上映的《阿波羅13號(Apollo 13)》,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獲得九項奧斯卡提名,由年輕的湯姆·漢克斯主演。
1970年4月11日13時13分美國發射了阿波羅13號,目標登陸月球,一連串的13果然預示了任務前景的坎坷。
太空船在飛行接近56小時的時候,因打開低溫貯存箱風扇,引發短路火花,點燃了特氟龍材料,造成爆炸;損壞了三個燃料電池中的兩個,一箱氧氣完全空了,另一箱也在迅速洩漏中。
太空人馬上向地面指揮中心報告,說出了日後被一再引用的名言:”Huston,we have a problem.”
登月任務當然無法繼續,但如何讓三名太空人活著回來?
休斯頓立刻召集了相關的技術專家,他們擁有知識、經驗和救人的決心;決定讓太空艙「奧德賽號」迅速斷電,把保留下來的那一點點動力留到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時候再啟動,因為只有「奧德賽號」才抵擋得住與大氣層摩擦產生的高溫。至於現階段的交通工具,唯一的選擇只有原來設計為二人使用兩天的登月小艇「寶瓶座」號,三名太空人擠在裡面,依靠它的動力系統和食物、飲水等要存活四天。
飛行路線當然必須改變,先繞月飛行,再點燃火箭五分鐘,利用太陽光照在地球上的日夜分界線來導航(註),瞄準地球前進,方向的絲毫偏差,將永遠和地球說再見。
在電力、食物等等一切都不足的狀況下,地面人員列出了數十個「如果……怎麼辦」,協助三位太空人克服了一件又一件的困難,高潮迭起,驚險萬狀,不眠不休齊心協力要讓太空人回家。
4月17日10時43分,太空人從「寶瓶座」回到「奧德賽」,「寶瓶座」與「奧德賽」分離,焚毀在地球的大氣層中。
進入了大氣層的「奧德賽」,由於與大氣層劇烈摩擦使空氣電離,通訊中斷四分多鐘,因為超出了一般的三分鐘,休斯頓指揮中心一片死寂,大家都擔心著受損的隔熱板也許承受不了高溫,緊張地等待著最後的宣判。
在沙沙的電流聲中,一遍遍地呼叫「奧德賽」,人們的期盼在消退,恐懼在添增。
壓抑的情感終於爆發,一片掌聲和歡呼聲,為此心力交瘁的人們如釋重負,慶賀同僚平安歸來。
有人低頭感謝上帝的恩典。上帝做了什麼呢?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撲滅了電線短路的火花?
上帝掌管智慧的世界,是要人類發揮「心」的極限,去開創、去克服、去經驗,不是插手干預,幫我們解決難題。祂確保宇宙律客觀忠實的執行,提供萬物賴以生存的舞台。祂沒有阻止爆炸,因為那是宇宙律所不允許,但間接支持了以宇宙律為基礎的援救計畫,讓人的臨危不亂、堅忍不拔、團隊合作發揮到極致,寫下了不朽的太空救援篇章。
註:因電力短缺,電腦已關閉。
(完稿於2017年5 月18日台北)
Hits: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