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由於教育部評鑑大專院校時,要求各校必須實施課堂反應問卷,以瞭解學生對老師教學的回饋,本來用意甚佳,但是因為有些學校利用問卷結果來評定教師,例如優良教師選拔(教師的問卷結果必須名列前茅)、教師評鑑(教師的問卷結果必須達到某一個標準, 甚至將結果與解聘掛勾)、排課優先順序(如有兩位老師希望教授同樣課程,則以問卷結果較佳者優先排課)等等,因而衍生出許多其他問題。

我個人的經驗可拿來作參考。去年我教授「英文一」初級班(由於課程實施能力分班,初級班是三個級數中最低的),經常提前一小時進教室解答同學疑問,並且花費加倍時間精力備課,希望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不過問卷結果卻是歷年最差的(滿分6分得到4.17)。今年我教授「英文二」中級班,一如往常備課授課,沒有特別做什麼,問卷結果卻是高得出乎想像(滿分6分得到5.73),確實讓我困惑;同樣的老師,教學態度與方法應相去不遠,但是問卷結果竟然會有天壤之別。偶然和教授同學專業科目的老師談起,她也很訝異,就找機會詢問初級班學生,答案是有些同學連題目都不看,一律勾選「中間分數或沒有意見」交差了事。

我心有所感,特地比較本校97學年上學期「英文一」、「英文二」課程將近兩百個班級資料,發現大體看來,每班不及格人數比例和教師問卷得分之間有顯著的負向關聯性,也就是說,教師當掉的學生比例愈高,其在問卷分數得分也就愈低。這樣結果應該是許多不同因素造成,不過老師在乎問卷結果,而降低當學生比例亦可能是原因之一;學生間不也常流傳某位老師all pass,而爭先恐後搶修這些老師的課嗎?

課堂反應施測的原意是學生向老師傳達課堂學習之情況,老師也可據此作必要之改進。如果因為學生並未認真看待,以致造成對老師教學負面的評價,實在讓人徒呼奈何。更糟的是老師如降低授課與考試標準來因應,導致學生畢業時競爭力不足,受害的還是學生。當今之計,如果問卷結果還是要用來評鑑老師, 則必須慎重使用,因為舉凡課程及格率高低、是否為必修、班級人數、學生能力都會影響問卷結果。萬一老師在意問卷結果而降低授課標準, 減少不及格學生的數目,影響教學品質更是讓人痛心的後果。

Hits: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