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好幾年的掙扎,我終於在九十三學年度開始了第一個網路教學班,教授東吳大學英文系三年級同學的英文作文(二)課程。
許多研究顯示作文課比較適宜網路教學,不需要大堆頭的理論講解,從實務中學習訓練寫作技巧,老師線上批改,網路平台互相觀摩,討論分享意見交流,都是最自然不過的事。而似乎也是如此。
暑假裡我忙者架起羅技快看高手,比巴掌還小的一個球,對準自己前後移動半小時,照出來還是一個大頭,也顧不得了。接下來是啟動Stream Author,再打開事先製作的PowerPoint講義稿,開始錄音。十五到二十分鐘一節,經常快大功告成時,電話就響了,不會剪接,只有重新來過,即便沒有干擾,錄下來的課程也不盡如意,總有些螺絲結巴,但也只有將就了。每週兩小師的課約錄半個鐘點的講授,其他就用文字檔、網路資源、或自製網站教材來充數了。
教材上傳至東吳的網路學習平台很簡單,滑鼠拖曳就一一歸位了,但是建立教材目錄可得逐個輸入、開啟、點選,有時還要考慮半天先後秩序,倒花了一整天時間,萬事就緒,就等學生進駐了。
第一天上課我帶學生進電腦教室,讓他們熟悉網路平台功能,講時自己有些心虛,深怕學生問出自己解答不了的問題。拼裝車開始上路,麻煩可多了。
第一個問題是線上互動要作什麼?我的混合式課程設計有九週在教室上課,第一週導覽、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加上六次學生交完作業後的講評,其餘週裡則是線上見面。由於沒有視訊,一切都靠文字輸入,完全用英文,對英文系同學倒是另一種形式的口語練習。我每週二一大早打開電腦,連上網路進入平台討論區,對幾位早到的學生輸入Good morning。我講完本週要注意事項,回答一些討論區裡的疑惑,就開放讓同學問問題,這才進入混戰。
想像四、五位同學同時丟進問題的盛況,間不時還有些害羞的同學私下傳訊與我交談,為免於混亂,我在每個答案後面加上學生的名字以示區別,有時問題實在太多,只有大叫Stop,不准任何人發言,等我答完這階段的問題,才讓其他人發問。學生有時還會彼此調侃開玩笑,我也顧不及了。幾次下來,有些同學似乎不能適應這樣眾說紛紜的上課情況,發言意願明顯低落,有幾個似乎進來了,卻完全沒有動作,後來我很意外發現他們只是開了視窗,把名字吊在討論室內,人又回到床上呼呼大睡了。但是為讓所有同學明瞭討論實況,我還是決定把每週線上討論內容貼在佈告欄,讓缺席者課後閱讀。畢竟這是虛擬世界的優點,不用太可惜了。
由於非實體上課,對於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態度,倒是有了全新的體認,我可以在平台上觀察學生何時進入學習,待了多少時間,看了幾頁資料。開學第一次實體上課後,我興奮的每天檢查好多次,希望看到一群孜孜不倦吸收我精心準備教材的學子,可是日復一日的折磨,十幾天後我終於致電四位從未上網學習的學生家中一探究竟。我開始明瞭不論虛擬或實體世界中,有些學生對於學習確是不當回事的。於是我開始設計線上測驗與練習,讓他們無所遁形,結果又很意外的發現學生用MSN互傳答案,從此之後我只有完全改出申論題,師生之間見招猜招,倒比實體上課還要熱鬧。
虛擬世界裡還是有些驚喜,討論室裡學生問起問題總比實體教室熱烈,我問學生,他們回說習慣在看不到老師的情形下問問題,進入教室見了老師反而不習慣發問了。我倒是認為虛擬世界裡看不到人,有層保護比較安心,如果讓他們不用真名進討論室,反應因更熱烈。平台上的各項功能也讓師生互動發揮到極致,學生有要求,我兩天內必有回應,後來竟然有學生要求我當日即能回覆,學生習與老師在線上互動,益是得寸進尺了。
平台上提供教材由於幅員廣大,不像影印耗財,可以無所顧忌,多多益善,讓程度佳的同學有更多參考的資料,但是有些同學還是開了炮,太多資料怕抓不到重點。我於是鼓勵同學們在議題討論區發表學習心得,言明如果整理好筆記讓其他同學參考,可得到加分鼓勵。網路最大的功能就是資源共享,這應該是修習網路課程同學的第一課。
學期末給學生作問卷,正面回應居多。但是幾位同學覺得自律差,無法按時自習作作業,認為實體世界還是比較牢靠,看到老師也比較踏實,希望能在教室與老師互動。好幾位同學抱怨網路電腦上看資料,眼睛酸澀,效果亦減半。好些同學還是習慣印出教材,用筆畫重點,因此要求我提供原始文字檔。由於網路上課,師、生都是創舉,我也一直在實體與虛擬間擺盪,總把兩者擺在一起稱斤論兩,但是一個蘋果一根香蕉,不同範疇不同形式,其實是很難孰分高下。我的結論是對於喜歡自主學習,希望自己掌握時間的學生,網路教學是不錯的選擇。教室裡老師講授課程,全班必須鎖在同步的學習裡。網路上老師預錄的課程資料永遠在那兒,學生可自主調整自己學習的速度,甚而日後複習也很方便。由於放置的教材量很大,學生被訓練多作閱讀,自己學習選擇吸收重點。這些對於他們日後就業都有助益。但是總結一句話,由於是新玩意,任課老師一定要努力以赴,讓學生覺得物超所值,否則是無法全身而退的。
Hits: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