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天人合一
要證明我們的靈和宇宙的大靈是一體的,心意是相通的,最好的例證就是:人和大自然有共通的語言:數學。
人類自有群聚活動便開始發展數學,從以物易物的簡單算數到建築測量和天文觀測,數學在人類早期文明中舉足輕重。古希臘學者認為數學是哲學的起點,人類的心智隨著數學的演進而不斷開發。
大約四千五百年前,巴比倫人已經能用楔形數字記帳,埃及人更運用幾何原理建造出形狀完美的大金字塔。如今,我們更靠著數學將人類準確地送上月球。
今天的數學與先人的不同之處,是古典數學局限在「數」或「形」的實體範圍,而近代數學則進入了無所不包的抽象領域。
數學雖然起始於生活上的應用,但漸漸地擺脫了實體的束縛,到了約二千五百年前,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用五個公理和五個公設發展出的平面幾何,完全是邏輯、推理、分析、證明的心智產物。一路下來,數學一直存在於獨立的心靈王國中,不需依附任何外在實體。
反而,人類文明的其他領域,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文界,都要到數學王國裡來尋找論述或演繹其理論的適當工具。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能量、空間、時間的科學,可以說是探討宇宙行為的核心科學,剛好也是和數學關係最密切的科學。
愛因斯坦曾說:「我要用數學來瞭解上帝!」。
他做到了!他提出的「狹義」和「廣義相對論」已成為宇宙學的基礎並先後得到實驗證實。質量與能量互換的理論,更隨著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舉世皆知。
在狹義相對論中,主要的數學工具是微積分、矩陣,配合「閔可夫斯基時空轉換」和「勞倫茲不變量」。廣義相對論則是借重「黎曼幾何」。
愛因斯坦用來瞭解上帝的數學,早已存在於數學百寶箱中,並非特意為上帝量身訂做。
這說明了:人類智慧無特定目的所創造的數學,能完全應用於宇宙各種行為的模擬和預測上,也就是說:天與人的心智是一致的!
尤有甚者,許多物理定律都依靠實驗數據歸納產生,愛因斯坦則不然,他擅長在腦中做實驗;想像坐在接近光速前進的火車上觀察閃電、想像在電梯中自由下墜,因而分別推導出「狹義」與「廣義相對論」。
而他還真能猜中上帝建構宇宙的心意,因為人與天的邏輯和理念是相通的。
Hits: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