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反客為主
現今魔術表演有愈來愈小型化、生活化的趨勢,由於大型舞台道具機關被一一破解,大家對徒手魔術更感興趣,例如:空中取物、玻璃穿越、瞬間移位等等,越是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越受到觀眾喜愛。
「不可能發生」,是所有觀眾生活體驗的共識。人類有一個共同生活圈:宇宙。在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必須遵守一定的行為法則,「可能」與「不可能」都隨著個人成長經驗,進入我們的意識,成為對生活環境的認知。
我們從呱呱墜地,就和這個環境不斷互動,飢餓的感覺、母乳的香味,都進入我們的知覺,在這個資源有限、生存競爭的世界中,建立起以求生為本的自我意識,我們趨吉避凶,懼怕死亡,因為死亡代表意識永遠的消逝。
作者能寫,讀者能讀,靠的是意識。我們每天除了深睡期,連作夢都離不開意識,意識和我們的關係如此深切,卻最難理解,也可說得上是「意識無法瞭解意識」。
意識的本質是什麼?
意識是因大腦的複雜神經網絡運作而發生的嗎?它能不能不依靠物質存在?
意識是一切的源頭嗎?它在宇宙中的地位是什麼?
這一系列的問題,在現今以唯物論為本的科學領域中都沒有答案。我們不瞭解什麼是「意識」如同我們不瞭解「萬物為何遵守物理定律」。
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意識來自生活經驗,生活經驗來自與環境的互動,每個人的「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產生「色、聲、香、味、觸」五種感覺,在腦中形成個人特有的經驗,成為意識。
優游水中的魚永遠無法體會翱翔天際的鳥。
如果有人要我舉出最佩服的古文明,我會毫不遲疑地推薦佛教經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凡所有相,皆屬虛妄」。
哪一位高僧大德竟能在一千五百多年前,悟出遠遠超過生活經驗所能理解的宇宙本質?!
直到晚近,宇宙學家才建立「零能宇宙模型」:宇宙的總能量是不變的,其值為零;物質的正能量完全由引力場的負能量平衡,宇宙的一切物質都是無中生有。
所以宇宙的一切物質其實是「質能互換」和「位能」等物理定律憑空變造出來的,是超大型魔術。
而這些定律當然是創世之神的意識制定的。
「意識」是宇宙的源頭,來自神,不是只在物質世界經驗中打轉的科學家們能分析出來的。
而神的意識是非生活化的。祂所以創造了物質宇宙,就是要搭建一個生活舞台,把意識賦予所有生物,讓意識歷經演化,成為七情六慾編織成的故事,唯有如此我們才有機會聽到貝多芬交響曲、欣賞畢卡索抽象畫。
我們的意識來自創世之神所賦予的靈魂。這個意識不會因為寄居肉體的死亡而停止活動,靈魂不滅,離開肉體的靈魂才是回歸故里。每一次的轉世只是一次旅程或一次學程。
輪迴轉世就像演員拍了一部部的電影,不僅是多種人生體驗,也重新定義了「死亡」。翻開歷史,死亡捍衛了多少生命的尊嚴,是多少可歌可泣故事中最重要的元素。
可是水中的魚怎麼看得見水面外的世界?在物質世界中生活的我們,自我意識面對的是一生一世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貪生怕死,以為一生就是生命的全部,以旅為家,反客為主。
雖然人類窮盡想像力,試圖走出物質,尋找生命的意義,建立了不計其數的宗教,可是瞎子摸象、以管窺天,哪裡找得到答案!
Hits: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