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賽斯心法

珍·羅伯茲(Dorothy Jane Roberts,1929-1984)是美國作家、詩人、靈媒。於1963年12月2日那天開始與一位自稱「賽斯」的人格通靈,每周兩次,由她丈夫柏茲(R.Butts)速記,長達二十一年,出版品以《賽斯資料》(The Seth Material)聞名於世。賽斯形容自己是「不再聚焦於物質的能量人格元素」(energy personality essence ),已完成了塵世的輪迴,在毗鄰的存在層次對我們講述心靈、意識、生命的真相,要將信息傳給每一代的人類。

賽斯資料探討內容包羅萬象:包括上帝、靈魂、宇宙的起源、心靈的本質、物質實相、靈魂的進化、死亡和重生的各種面向(包括瀕死經驗、輪迴、業障、前世、…)、夢與意識、生命的目的、善惡的本質、健康之道等等…。

賽斯稱上帝為「一切萬有」(All That Is),上帝不是一位有位格的神,卻是所有意識的總和,也是創造的總和,上帝沒有物質身體,只有能量。

賽斯如此形容上帝與自我的關係:「從一端你問:『神在何處?』另一端傳來回答:『我即我。』從另一端,神問:『我是誰?』而你在內我找到神自己。因為你是源頭的一部份,神在即我在,我在即神在。」賽斯認為每一個人都是「實習神明」

賽斯認為我們的存在是被祝福的,天生擁有透過思想的創造能力。賽斯資料的核心是以「信念創造實相」為基礎,指出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思想、信念和期許創造自己的實相(詳參第十六節)。

塞斯揭示:先有意念,才有宇宙,物質宇宙是意念的具體化,是由智慧心靈能量所形成。宇宙的創造是有意義的。

賽斯說宇宙有很多個:物質宇宙、反物質宇宙、夢宇宙等,能量在不同的宇宙間流動。他認為熱學第二定律是錯的,熱能並未耗散,而會在其他宇宙回收。

賽斯說:靈魂是永生的,肉體是靈體形成的,不是靈體住在肉體裡面,而是肉體住在靈體裡面。我們的存在並不依賴肉身形象,能夠自如地進出其他實相次元。

賽斯說:人類不是靈長類演化而來的,而是一開始就有人類。所有的萬物都是同時存在的,所以不是哪一個演化出哪一個,我們不是地球第一次的人類。

賽斯說:所有生物細胞都有愛的本質,像互聯網相連。

對於健康,賽斯的重要的觀念有:創造身體的是宇宙最偉大的智慧,身體有自我療癒力。生命必須展現它的力量,如果受到壓抑,累積在身體中的負面能量,就會形成疾病。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疾病須從心靈才能根治。

賽斯思想的重點之一是「當下是威力之點」(point of power),時間不是線性的,過去、現在、未來是同時共存的。「當下」不但可以改變未來,也可以改變過去。

對在物質世界中探索的我而言,依靠現代科學四度時空中的視野,是不能「活得開心,死於安逸」的。因此,我珍視一切能建構信仰的靈界啟示,但從思想轉變為信仰,「認同」是不可少的過程。對於賽斯思想,許多部份都超出了我的認知範圍,例如宇宙起源、物種進化等等,我想那是高靈在多元時空的視野,在明瞭前暫不放入我目前的信仰架構中。

但賽斯心法的許多觀點,的確印證和啟發了我從現代科學四度時空中觀察臆測到的許多宗教思維。例如賽斯對上帝的描述和史賓諾沙及愛因斯坦相信的上帝是一致的。賽斯更進一步認為人人都是「實習神明」。

阿德勒在日常生活中把「當下」的力量發揮到極致,賽斯更強調:「當下是威力之點」、「信念創造實相」。

塞斯認為「先有意念,才有宇宙,物質宇宙是意念的具體化」,可用「上帝的意念先制定物理定律,然後依據物理定律創造物質宇宙」來說明。

賽斯帶來許多靈界的訊息,可以與麥可紐頓博士從深度催眠發掘的轉世訊息相呼應。但紐頓博士的資訊來自尚在轉世的靈魂,當然不及賽斯高靈的見聞。

賽斯思想雖然不自認為是宗教,但在台灣的推廣已深具規模。最早由王季慶女士翻譯賽斯書開始,接著許添盛醫師以家醫科和精神科的双醫學背景,將賽斯觀點、佛法及西方心理治療理論融合,演說場次上千,內容不離生活,風趣幽默,深入淺出。他引導以心靈的力量自癒癌症的事例,已不計其數。他著作等身,暢銷書《絕處逢生》等已有英文譯本。

下面就帶著賽斯的養分,繼續我的認同之旅。

Hits: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