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向內祈禱
傳統宗教的祈禱,一方面是儀式性的,另一方面有賜福、謝恩、懺悔、赦罪等等功能,最重要的是藉著與神聯結,確保全球數十億人口之一的自己,能得到神的關愛,求取心靈的平安。
這個平安,其實是自我投射的假相。因為我們將神「外部化」與「人格化」,相信神和我們有相同的好惡和道德標準,不但掌理世間俗事,也無所不管。
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世界各國選手和觀眾齊聚一堂,大家都祈求自己國家奪冠,神如何是好?
其實,神無時無刻不安靜地在每一個人心中,等待我們啟動祂的神力,來協助自己。祂不做人生的導演,因為祂要看的是我們的故事,而不是祂編寫的故事。祂把力量和智慧給我們,讓我們寫自己的劇本,主導自己的人生,我們卻藉著祈禱想把主導權推回給祂:「敬愛的上帝,請你帶領我…」。
我相信神在每一個人心中,因為宇宙充滿神的大靈,祂無所不在、無所不曉。如果糾纏的兩個量子都有遠距感應,我們起心動念怎麼能逃過神的感知?
向天上的神祈禱和向內我的神祈禱有什麼不同?
向天上的神祈禱,是向外乞求、逃避責任;只要說一聲「請赦免我的罪」、「請完成我的心願」、「請帶領我」,就把一切都推給神來承擔。
向內我的神祈禱,要先經過自我意識才能到達神那裡,必須脫下面具勇敢面對,因為神無時無刻不透過自我意識看著我們。我為什麼良心不安?真心想悔改嗎?神能幫助我甚麼?我盡力先幫助自己了嗎?在問答過程中,下一步該怎麼做,往往已經有了答案。答案可能來自理性分析,更可能來自直覺感受。直覺往往是神提示我們的方法。
佛教的「內觀」,心理學的「自我覺察」,都是潔淨心靈的功夫。神秀禪師有一句名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因為我們的認知都是心靈鏡面的映像,髒污的鏡面,看到的就是髒污的世界。
而「向內祈禱」可以不斷清除自我意識中沉澱的雜質,讓內我中的神性,暢通地幫助自我實現。不要忘記,萬物是神的意念所造,只要不沉迷於物質世界,斷了和內我中神的連結,一定會得到「有如神助」的力量。
在人生舞台上,每個人扮演的腳色雖然不同,但各有其價值和意義,神同等重視每一個人生故事。你我雖有世俗上的貧、富、貴、賤、智、愚種種分別,住在心中的神卻都是同一位大靈,大家既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又是相互歸屬的共同體。
我們應該養成向內祈禱的習慣,每天安排一小段時間,安靜下來,謙卑地覺察自我,面對真實感覺,傾聽內我的聲音,完成與神的連結,獲得內心的力量,把握自己的生活。只有在神的助力下,才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不比較、不外求,發揮自我特色,完成自我價值,快樂向前行。
Hits: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