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適者生存
雖然我們極不願意承認是猿猴的後代,甚至希望是由上帝親手依照自己的形像所打造,一出生就快樂地生活在伊甸園中。但是隨著人類和各種動植物的基因定序陸續完成,這個願望好像會落空了。
人類和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約96%,貓則是我們90%的近親,較遠的有牛80%、雞60%。說來難以置信:人類基因和香蕉居然也有60%相似度,猴子為什麼愛吃香蕉的答案竟然就藏在這裡!
原來人類只是在漫長的演化進程中,到目前為止最高智能的產品,未來會演化出什麼新的品牌,還未可知。
面對這個事實,我一點都不失望,相反的,我認為這才是我心目中的造物主!祂不是兩手爛泥,滿頭木屑,忙碌不堪的工匠,而是手持宇宙律,讓一切自然演化的最高智慧者。
從古希臘開始,「演化」的想法就曾零星出現過;認為一種生物可能是從另一種生物演變而來。1830年代,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參加了南美自然生態調查研究工作,觀察和收集了大量的生物樣本,發現生物在世代傳承間會發生變異,認爲複雜的生物是從原始簡單物種進化而成。
因為害怕這種說法會受到教會迫害,不敢發表。直到1858年,看到在馬來群島作自然考察的學者華萊士的文章,對於物種形成也持相同看法,增加了達爾文對其學說的信心,於是兩人在當年的倫敦林奈學會中,聯名發表了此一共同主張。接著達爾文在次年發表了《物種起源》,成為現代生物學的核心思想。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努力,我們已經清楚瞭解「演化」的機制。
原來,所有生物細胞中都具有控制其性狀的密碼組合,稱為「基因」。每個細胞就像一個超小型工廠,依據基因的指令來製造各種蛋白質,擔負起不同生理任務。
「基因」也是攜帶遺傳訊息的基本單位。細胞分裂前,基因先自我複製成兩份,然後子細胞帶走一份,完成世代傳承。
然而「複製」就是產生變異的機會,如果變異後的細胞能夠存活下來,甚至有更好的生理功能,就演化出了新的物種。我們鳥語花香的大千世界,就是「複製、變異、淘汰」三部曲不斷重複的結果。
地球誕生十一億年後,出現了單細胞生物。又過了十四億年,進化成多細胞生物,細胞中的基因數也逐漸增多。再過了二十一億年,踏上地球舞台的哺乳類動物細胞中,已經演化出數萬個基因。
三十五億年漫漫長路,造物主給「基因」的指令只有一個:「不計形式,傳承求生」。
人體細胞內有三萬多基因,其中約有兩萬能在雞的動物細胞中找到攣生兄弟,又有另一群約兩萬個基因組合,可以在香蕉的植物細胞中找到複製品。
看來,演化的主角是基因而不是人類,劇本是「適者生存」,至於演化的成品是香蕉或雞或人,導演似乎並未預設立場。
依據《舊約聖經》中的創世記載,神只花了第五、第六兩天就創造了一切生物,具有這種神力才配稱為神。如果要歷經三十五億年的漫長演化,任何人都會覺得:哪需要什麼造物之神,又沒有造物的目標,不過是瞎貓碰到死老鼠,碰到哪裡算哪裡罷了。因此,看到自然博物館內鐵證如山的古生物化石,永遠是宗教家難以面對的痛。
可是如果在博物館多逛逛,看看「保護色昆蟲標本區」的蘭花螳螂、樹枝毛蟲、鐵線蟲、枯葉蝶等等以假亂真的外型,會感嘆雕塑家的作品也不過如此!
再去參觀「仿生科技」展示,瞭解如何向「魚眼」學習製造「超廣角鏡頭」、師法海豚和蝙蝠的「回聲定位」來設計雷達和聲納系統、參考「夜行動物視網膜」來製造「夜視鏡」,美國軍方甚至用「響尾蛇」來命名飛彈,以標示「熱追蹤」技術的原始版權,不禁讚嘆蘊藏在大自然中取之不盡的智慧!
累了,坐下來看幾部醫學影片,分別描述懷孕分娩的過程、複雜的大腦思維等。想想一位優秀的醫學院學生,要多少年的培訓才能熟悉人體的部分運作,成為一位專科醫生。
我實在無法苟同:「瞎貓碰到死老鼠」的結論,更何況從單細胞走出來的人類智慧已然和宇宙智慧接軌!
大自然的奇妙讓我如何能不相信造物之神的存在!?
神到底是如何造物的呢?
我相信:神用物理定律創造了宇宙,在宇宙中滿布信息場,規範一切物質的運行。任何星球有了俱足的條件,孕育出生命,神就將祂的意識分享給生命體,讓意識在不同環境求生存的大前提下,主導著基因變異,成為生命體延續生命、適應環境、建構本體的動力。微弱的意識自單細胞體內出發,逐漸茁壯增強,生物體的構造也日趨複雜。
如果更進一步,演化出適合接受智慧靈魂的生物體,例如地球的人類,神就讓祂的靈魂子體與之融合,並讓每一個智慧生物擁有自我意識,靈魂不隨身體死亡而消滅,輪迴轉世。
人類的物質身體雖然和黑猩猩基因相異性只有百分之四,但智力天差地別,原因就是靈魂來自造物主的智慧靈魂子體,與天地相通,遠非猿猴所能相比。
新約聖經中記載,瑪莉亞受聖靈感孕而生出耶穌。其實,世上每一個媽媽在懷孕後一段時間,都會有靈體投胎,全體人類都是耶穌的兄弟。
所以我們希望是由上帝依照自己的形像所打造的願望,從靈魂的角度而言,並沒有落空,上帝本來也只有靈體!
下面想特別談談我提出的「意識導向進化假說」,目前無法查證是否有類似想法被提出過。
我相信進化論中「基因變異」不是隨機的產物,最主要的理由是,生物的進化是系統性的。例如長頸鹿脖子變長,那麼腿也要同時變長來穩定重心,對應的心臟也必須變得更強,才能把血液輸送到這麼高的頭部,也就是說血壓要高。可是長頸鹿又常常突然低頭喝水,為什麼不會腦充血呢?原來牠們的頸靜脈有一串閥門,能夠控制長頸鹿的頸部血流量。
以一般常識判斷,沒有方向性的基因零星突變,能同時完成這種多目標設計嗎?而且我們也沒有看到一個物種變化到另一個物種中間過程的化石,例如脖子長腿短,或脖子短腿長的過渡期長頸鹿。
就連達爾文本人,看到極為完美而複雜的生物器官,例如眼睛,都在《物種起源》第六章中說:「我坦白地承認,認為眼睛是通過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假說,似乎是荒謬可笑的。」雖然他這樣說還是想往可能的方向推論,但總難讓人信服。
讀完第十六節〈信念創造實相〉會了解,「信念創造實相」是宇宙的日常。生物體為適應生存環境,日積月累對身體產生改變的願望,強度愈來愈大,會在靈界創造出變異的藍圖,引領著生物體內基因改變的方向。
因為枯葉蝶的意識渴望外型酷似枯葉帶來的安全感,才能造就它們與枯葉驚人相似的外貌,這絕不是基因隨機突變所能辦到的。
我心目中「參與卻不主導」的創世論是:神賦予生物體意識,再依生物體的意念,創造它們適應環境的體貌。
在生命初始,細胞量少,意念強度低,變化以十億年計,極為緩慢。隨著生命體的意識增強,變化也愈來愈快,地球四十六億年歷史的最後五千萬年,哺乳動物快速演化,才有人類的誕生,也間接證明了創世之神協助而不主導的立場。
Hits: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