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勤做麵食,參考一本食譜,卻發現裡面不少東西、材料,譯文很怪,讓人摸不著頭緒……

翻譯食譜從一種文字到另一種文字,其間不只是符號的轉換,還包括從一種文化到另一種文化,從一個地區到另一個地區之間種種差異的考量,我們對這類翻譯作品的要求是什麼呢?

我最近勤做麵食,經常參考使用的一本食譜,把各種麵食分成五大類,逐一詳細描述各種麵食的做法,配上賞心悅目的插圖,不禁讓人食指大動躍躍欲試。為了方便英文讀者,更以中英對照的方式出版。但是英文翻譯部份卻有些地方讓人疑惑,例如中文本提到高筋、中筋、低筋等不同種類的麵粉,這在台灣市場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英文部份把高筋譯成high-gluten flour,中筋譯成glutinous flour,低筋譯成flour,但橫諸英語系國家沒有這樣的分類方式。美國有all purpose flour, wheat flour, bleached flour, self-rising f lour等等,紐西蘭的超市裡則有high-grade, standard(pure,plain)或self-rising等種類,卻從未見到high-gluten flour, glutinous flour, flour等字樣。這時譯者的責任是什麼,照字面翻譯,讓讀者們自己摸索,還是說明高筋、中筋、低筋麵粉裡筋(gluten )的成分各有多少,讓讀者參考來搜尋材料,亦是按照英語系國家不同的情況,提供讀者國外市場的名稱,以方便讀者採買,這應該是從事翻譯人員需要探討的一個方向了。

我曾向出版社反應,得知譯者是母語為英語的美籍人士時,不免驚訝,這樣背景的譯者其實也有中文認知上的困難,面臨兩種語言符號的轉換時,其難度不亞於中文為母語的譯者。這本食譜的英文翻譯雖然流暢自然,但由於對中文的誤解,仍有一些錯譯的部份,例如紅蔥頭應該是shallot,卻翻譯成red onion 。青江菜譯成green cabbage,是非常含混的說法,國外中國超市一般的稱呼是bok choy 。錫箔紙譯成wax paper,正確的翻譯是 tin foil。另外有些譯得太簡略的部份,不管是涼麵麵條、圓麵條、中型麵條都譯成 noodles。不管是韭黃、韭菜都譯成chives 。不管是大白菜、小白菜都只譯成 Chinese cabbage。裡脊肉和胛心肉都譯成 tenderloin。奶油、酥油都譯成butter。油脂、白油都譯成shortening。滷包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調味料,但對於英文讀者, 1 bag flavorings可能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最好能稍做說明,試譯成 a bag of seasoning for stewing(star anise, clove, cinnamon and nutmeg)。

據我了解,這本食譜非常暢銷,已經再版多次,只是不知中、英文以及國內、海外讀者的比例如何,如果兩者懸殊,以出版社經營的角度當然比較不能在英文翻譯方面苛求。

然而我擔心的是,如果不能讓英文讀者真正明瞭用料所需,又怎能幫助他們烹調出美好的中華料理來推廣中華文化呢?我在海外生活多年的經驗,發現日本料理的食譜多有英譯本,而且翻譯翔實,以致在西方社會裡推廣,許多外籍朋友都略悉日式佳餚,然而想吃中國菜唯一之途,就只有上中國館子了。

Hits: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