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has died for two years–他每天重複死亡已經兩年了
She had a daughter–她(曾)有一個女兒?
大多數學生學英文時,認為只要能把握字彙、通曉文法,就能運用自如,殊不知這兩者之間有交集,亦有互不管的黑暗地域,如果教學只強調字彙文法就往往把這些部份忽略了,這篇文章要討論的是使用動詞時常出現的兩個問題。
(一)動作動詞與狀態動詞
Geoffrey N. Leech (1987) 把動詞分成八類:
1)Momentary Verbs 例如 hit, jump, kick, knock, nod, tap, wink. 這類動詞瞬間發生,很難想像它們會有任何延續。
2)Transitional Event Verbs 例如 arrive, die, fall, land, leave, lose, stop. 這類動詞一旦動作發生即轉變成一種狀態,一旦 arrive到達,即轉變成 be here的狀態,一旦 fall掉落,及變成 be on the ground在地上的狀態。
3) Activity Verbs 例如 drink, eat ,play, rain, read, work, write. 這類動詞告訴我們有事正在發生、進行。
4)Process Verbs 例如 change, grow, mature, slow down, widen, deteriorate, 這類動詞通常都有延續的意味,但不是無限期的,它們常與進行式連用。
5)Verbs of Inert Perception 例如 feel, hear, see, smell, taste 等類。它們是被動的感受,see 與主動的把注意力放在某樣物品上面的 look at 不同。
6)Verbs of Inert Cognition 例如 believe, forget, hope, imagine, know, suppose, understand, 這類動詞也有被動接受的意味,表示心靈的狀態。
7)State Verbs of Having and Being 例如 be, have, belong to, contain, consist of, cost, depend on, deserve, matter, own, resemble, 這類動詞本身都含有 being 或 having 的意義,通常可用 be或 have來解釋其意義,例如matter=be important, own=have in one’s possession; resemble=be like。
8)Verbs of Bodily Sensation 例如 ache, feel, hurt, itch, tingle 等等內在感官動詞。
其中第二類的動作動詞 Transitional Event Verbs 與第七類的狀態動詞State Verbs of Having and Being 有密切關係,它們可以成對使用,根據動作、狀態不同意義,選用不同形態的動詞。動作發生前用狀態動詞描述,表示動作發生則用動作動詞,發生之後造成狀態的改變,還是要用狀態動詞來表達。例如約翰一年前前是單身貴族,我們用狀態動詞 be married 說 John was single two years ago. 表示結婚的動作則用動作動詞 marry/get married,整句是John got married/married a year ago。結婚之後再描述他目前的婚姻狀況,還是要用狀態動詞 be married 整句是 John is married 或 John has been married for a year. 由於 got married/married的動作,造成狀態的改變。我們在某些情況必須用動作動詞 get married/marry,某些情況則用狀態動詞 be married. 如果使用不正確,會讓人瞭解到完全不同的意義。下例 He has got married for one year 意味過去一年裏,他每天都穿上結婚禮服舉行結婚儀式,與原先意義委實差了十萬八千里。
最近我測驗大一學生,要他們造出「他醒了半天了」的句子,結果各種錯誤百出,例如 He has waken up for some time. He has awaken for some time. He woke up for some time. 沒有一位同學造出正確句子。其實 wake up 是動作動詞,動作未發生前人是睡著的 be asleep,動作發生後狀態改變成醒的 be awake。所以答案是 He has been awake for some time。由於中文裡,不論是結婚或醒來的動作或狀態都使用同樣的字(結婚/醒來),所以許多學生在學習英文時也依樣畫葫蘆,不管是動作或狀態,皆使用動作動詞,似乎對動作動詞比較熟悉。其他諸如 He has died for two years,意味著他重複死的動作兩年了,正確句子應為 He has been dead for two years。筆著還發現極少數學生會使用 be gone一詞,可能因為他們未曾把它與動作的 leave/go away 等聯想在一起。如果有這樣的認知,就能夠輕易造出 He left several years ago 及 He has been gone for several years 的句子。
針對這個問題,筆者曾在紐西蘭做過一個簡單實驗,對像是六個十五歲左右的華裔青少年,他們居紐期間四至八年不等,均有相當好的口語能力,然而對於這類動詞仍無法正確使用,測試八題中平均錯誤超過一半。由此可證明這類學習一定要先有認知,培養正確觀念,使用時能夠稍微多思考一下,就可以免去這樣的錯誤。據筆者所知,英文裡像這樣成對的動作動詞以及狀態動詞有數百之多,下列一些其他例子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各位使用時有所助益。
go to sleep/fall asleep wake up break kill/die jump in run away catch on fire put out the fire turn on turn off | be asleep be awake be broken be dead/be alive be in be gone be on fire the fire is out be on be off |
(二)使用時態問題
前幾日上課時,我要每個學生介紹自己的家庭情況,有一個學生說,Mary had a daughter. 我馬上問她 “What happened to Mary’s daughter?” 她一臉茫然,我又問她, “When did Mary have her daughter?” 她更是一頭霧水,各位讀者,你們明瞭這中間的溝通出了什麼問題嗎?
英文中使用的時態是非常複雜的,這裡本來應用現在式 has ,如果錯用成過去式 had,就會讓人誤解,以為 Mary’s daughter 發生什麼狀況不在了,再加上 have 這個動詞有 deliver, give birth 生小孩的意思, 就會讓人聯想到她是否在說明 Mary 生女兒這件事。
如我們看到的電影介紹多用現在式,許多學生因而不解的問我,電影看過了,不是應該用過去式嗎? 但是因為不管何時你去看同一部電影,裡面情節故事都永遠是一樣的,所以一般沿用現在式來描述。
最後我想指出一個常見的錯誤,許多人要表達「我幾年前認得他的」,都會說 I knew him several years ago,而這句話意味著你現在不認得他了,正確說法是 I met him several years ago or I got to know him several years ago. 這其中的差別就請各位好好思量吧!
Hits: 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