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學習語言者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像母語一樣使用目標語,這話說來容易,但是問遍台灣學習英語者,還沒幾人誇口能將英語說得與中文一樣溜口自在。大多數人心中的疑問,什麼樣的環境以及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把語言學好?是否愈早學習愈有成功的機會?許多英語教學專家研究過這些問題,眾說紛紜,迄今尚無定論。本人從事英語教學近二十年,所教授多是成人或大專院校學生,對於幼兒的英語學習,只是近幾年才開始涉獵,本無太多置啄餘地,但因為兒子品敦學習使用英語已十幾年,這一路陪伴他走來,未曾缺席,因而也有些心得,想藉本文與讀者分享,希望能對各位望子女成龍鳳的家長有些助益。
二、介紹品敦的學習經驗
(1)台灣篇
身為英文老師,雖然一直不曾放棄學習,但是對自己英文的掌握還是不甚滿意,要達到與母語一樣的熟練度仍然有段距離。既然己身無望,就好好栽培兒子吧!我曾後悔未在品敦幼兒期即用英語與他說話,讓他以最自然的方式學習,但心生此念時,品敦已入小學就讀,我也無緣再有另一個實驗的機會。因此品敦走上台灣大多數兒童的學習途徑,進入兒童美語班,一班二十人左右,老師中、英文夾雜上課,學生有中文好依靠,就不那麼掙扎聽懂英文了。新的句型每人練習一遍,沒多久就下課了。幾年下來,品敦學會一些字彙及簡單句型、會話,但是大體而言仍不習慣聽說英語,這點可以從他後來進入美國小學的表現驗證。
(2)美國篇
他十歲上小學四年級時,我赴美進修碩士學位,由於先生公務繁忙無法照顧孩子,另一方面我也想讓品敦在英語環境待一陣。於是我和他於民國七十七年九月赴美國賓州費城,借住我妹妹家,品敦進入郊區葛蘭賽小學就讀四年級,十個月之後,我結束學業,偕品敦於七十八年七月返國。他第一天入學,我被屏拒教室門外,因為校方希望他能學習獨立。遊蕩了一整天,終於盼到他快放學了,一大群人在大禮堂聽校長講話,結束時校長要同學依照搭乘校車車號排隊,品敦則被孤伶伶留下來,校長問了他半天也問不出個所以然,又轉過頭問全體同學他是搭哪部校車,也沒人有反應,這時我知道自己必須出面了,於是我把他領回家,這是他剛到美國時的情形。
居美十個月期間,品敦除在校使用英文,和家人溝通大多使用中文,還必須完成台灣小學四年級的部份作業及考試,但是他的英文仍然突飛猛進,我先生於春假期間飛來美國相聚,即發現他的英語能力不可同日而語。
(3)重回台灣篇
回國之後,我亟思維持他英文能力的方法。首先裝設了小耳朵的衛星天線,接收ESPN的運動節目。因為他在美國與姨爹看運動節目,愛上了棒球及籃球,讓他繼續收看英語轉播的球賽,可說一舉數得的事,由於是他的興趣所在,我不必費心監督,他愛看這些節目,自然會想盡辦法瞭解其內容。球賽轉播數度極快,一兩分鐘就把球員的一生交代了,他剛開始也許莫明所以,但假以時日,聽力自然精進。這是訓練他聽力的最好管道。
至於閱讀方面,那時任教大一英文為學生尋找課外讀物,發現朗文及牛津等圖書公司皆引進一系列各種故事書的簡易版本,適合不同程度的讀者。我從書商那兒取得數十本的書籍,有些適合兩百個字彙的讀者,有些適合五百,有些適合一千、一千五、兩千、甚或到五千的讀者。於是兒子就開始埋首於這些有趣的故事裡,從簡單到比較困難的,也從不見他查字典,碰著我在身邊,就會隨口問我,幾次之後見我不耐,就自己囫圇吞棗一咕嚕都給嚥了下去。由於人的惰性,他比較流連字彙少容易懂的讀物,但碰到特別有興趣的,還是會想法看完,並且一再回顧。國中時,他對偵探小說產生興趣,我又經常穿梭敦煌、金山等書店,幫他搜尋給美國青少年看的一系列偵探小說及其他讀物。有次逛書店時,他自己要求購買Sports Illustrated的雜誌,我又主動幫他添購National Geographic,希望他的閱讀範圍更廣闊些,他沒事也會拿起來翻著看。往後旅遊,機場等候時逛書店,他發現一本曾經看過電影的小說,書名是 Under Siege,要求我給他買,我當然應允,接下來一個禮拜,他出入機場等候或在旅館休息時,就把這本數百頁的小說胡亂翻完了。對於他的閱讀,我一向只提供材料,盡量選擇他會感興趣的東西,不干涉他讀書的方法及態度,也不驗收成果。唯一的原則是對於中文課外讀物設限,例如一個禮拜閱讀多少數量,但是英文部份則完全放任,採鼓勵性質,隨他興之所至來閱讀。我一直好奇他在這些閱讀裡有什麼收穫?他到底懂得多少?它們是否能提昇他的英文能力?沒有確切的研究資料實在很難斷言,唯一能肯定的是他讀的東西愈來愈難,程度愈來愈深了。
至於說的部份,比較困難。自美返國後,我試著和他用英語交談,他多不理睬。本來嘛!我們用中文溝通無礙,為何要找麻煩講英文。況且我倆同時看過一部電影,我要他用英文向我描述一遍內容,他會覺得我沒事找碴。勢必得找不會說中文的第三者,才能引導用英文溝通的需要,於是我情商當時也在科見美語任職的外籍老師擔任家教,進行每週一次的教學,逢寒、暑假則增為一週兩次。上課方式非常活潑,先話家常,然後討論品敦最近讀過的書籍刊物。有時老師會帶他到室外揮揮球棒,打打籃球,有時則在室內玩show and tell或電腦、紙板、塑膠材質等的遊戲。後來甚或一起設計廣告詞,寫打油詩。有位外籍老師教他彈吉他,另一位常與他分享電腦軟體使用經驗。各種五花八門的事都嘗試過。上課數年間,我對眾位老師唯一的要求就是儘量生活化,不要照課本教字彙、文法。當然後來老師們變不出花樣,還是有人希望用教課書,我也只有採納。不過因為上課全程用英文,還是有逼他開口說英文的功效。到國中三年級時,我也向老師提出教授寫作的要求,於是此後每週規定交一篇作業,至於是否確實做到,我就沒去追蹤了。
(4)紐西蘭篇
品敦在建國中學讀完高一之後即前往紐西蘭就學,主要原因是他在學校表現不理想,課業重再加上他許多興趣無法兼顧。在奧克蘭市東區一間私立基督教會學校就讀,語言對他已不是障礙,其他學科成績優異,即便是英文科也在全年級163位同學中名列第十,受到老師讚揚,還曾推薦他參加演講比賽。兩年後高中畢業,經Bursery考試、然後口試進入奧克蘭醫學院就讀,當時曾讓許多人驚訝,並經當地華文報紙報導,因為來紐兩年就進入醫學院的幾無先例,學科考試雖然難不倒亞洲學生,但一碰到亟需語言技巧的口試,就讓許多人滑鐵盧了。通過醫學院的口試算是對他英文能力的一大肯定。根據他的授課老師以及朋友們反應,他的英文與母語為英文者幾無二致,至此他可以算是中、英文一樣嫻熟的雙語使用者了。
三、分析成功的因素
(1)容忍聽不懂的語言
如果要探究品敦英語學習成功的因素,根據他自己的說法,在美國小學就讀一年的經驗,並未讓他增加驚人的字彙或學會複雜的文法句型,而是他學會容忍聽不懂的語言,盡力猜測對方的意思。
在此我想提出一些學習外語的觀念給各位參考。許多研究資料顯示學習外語與母語的過程與途徑其實是很相似的,各位也許還記得自己學習母語或看小嬰兒呀呀學語的情形。母親在對嬰兒說話時並沒有先把字彙或句型先教上一遍,她把奶瓶放在嬰兒面前說,「喝奶奶,喝奶奶」,一面用手指指著奶瓶,一面比手劃腳說個不停。母親不但把語言簡化成單詞而且不斷重複,同時藉著手勢讓嬰兒瞭解她的意思,嬰兒從母親的動作與面前的奶瓶而明瞭到「喝奶奶,喝奶奶」的意義。有些語言學家認為一旦嬰兒聽懂了而且會照著做,就表示已習得這些簡單的語言,當然還要經過相當長的沉默期才能開口說出來。
從這個例子來看,學習母語時,我們必須藉著各種不同的visual aids,例如對方的表情動作、眼前的物品、甚或以往的經驗來猜測語言的意義。所以當我們學習英語時,也不要指望先懂得所有字彙與文法規則才能聽懂別人的話語。我們在一團渾沌模糊中,有時猜對了達到溝通的目的,有時猜錯了另起爐灶重新來過。最重要的是多包容聽不懂的語言,不要放棄猜測的機會。台灣學生一聽到老師講英文,立刻起鬨說不懂,非逼得老師再用中文說一遍,時間久了,就養成聽英文,耳朵就關起來,等老師換說中文時再打開的習慣,白白放棄了寶貴的學習機會。現在各種英文影視節目比比皆是,如果願意打開心扉多嘗試聽英文,學習的效果就像滾雪球一樣,自然容易成功。
(2)尋找合適的學習材料
品敦也提到在美國就讀時,老師剛開始和他講話,會用單字重複好幾遍,還加上表情動作以及眼前的實物或圖片努力讓他明白。在台灣上家教課時,碰到他聽不懂時,老師會放慢速度,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甚或用圖表詮釋,套句語言學家的術語,這些老師給予他的就是所謂的Comprehensible Input。而當品敦把他所瞭解老師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語說出來,與老師確認無誤,他們在negotiating meanings。根據語言學習方面的研究,這樣方式最能幫助學習者語言的習得。
Comprehensible input也就是我們在學習外語不同階段要去找尋的學習材料,大約比學習者現在的程度高一級左右。但是這樣說起來仍然很抽象,到底什麼樣才是高一級?如果聽起來讀起來百分之八十都不懂,當然是不合適的,起碼要能聽懂讀懂百分之七、八十,其餘部份可以用半猜半瞭解的方式進行,這樣的學習才有意義。等到感覺自己程度有了進步,再搜尋更困難更深一層的教材來使用。
筆者於民國八十七年向學校申請留職停薪,在紐西蘭做研究一年,曾親赴奧克蘭各地區,觀察八個小學裡英文班的上課情形。這些學校裡有為移民子弟專門開設的ESL班級,也有些將英語非母語兒童與本地小孩混在一起上課,不論哪種情況,老師在上課時都不斷強調給予學童comprehensible input 以及negotiating of meanings 的機會,他們利用大本的故事書說故事,在講解中,不斷把較複雜的字彙及句型用淺顯易懂的字眼說出來,也給予學童表達他們對故事瞭解的機會,靠著這樣的互動,兒童習慣了聽英文及用英文來回答,對他們而言,英文與自己的母語一樣,只是傳達意思的工具而已。
(3)從使用中學習語言
品敦也表示,這幾年的學習經驗讓他領悟到語言並非學習的目標,而是把語言當作學習其他事物的工具。回台灣之後,藉著觀看運動節目、閱讀故事書及外籍老師的家教,他不但能夠享受自己的興趣、滿足知識的欲望、學會彈吉他、充實電腦方面知識,還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加強英文能力。這些訓練也確實對他的英文有助益,小學畢業未正式在中學上英文課,我給他看高中聯考的英文試卷,字彙方面當然不是問題,即便許多測驗文法的題目,他也能夠回答,倒並非因為明瞭文法規則,而是讀起來比較順口。後來國中時,我給他看大學聯考的題目,情況也是一樣,只不過他向來不查也不背單字,拼字方面比較糟糕,碰到考特定母音、子音時也有些遲疑。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題測驗助動詞,表示應該做卻未做的題目:”You should have studied harder.” 他居然答對了,據我所知,他之前不曾有機會學習這部份的文法。這樣看來,大量閱讀不但幫助他學習字彙,這些input還啟動了他的LAD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讓他潛意識裡瞭解了英語運作的原則。後來在班上擔任英文小老師,同學問他文法問題,他經常只能提供答案,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也讓他頗為苦惱。他的學習方式可說徹底顛覆了傳統學院派的英語教學,學校裡把英語當作一門學科來教導,重點放在單字及文法、句型的學習,其實學習語言主要是能夠溝通,不管是聽懂球賽轉播,或看懂英文故事,或是用英文來玩遊戲,都是透過語言的媒介,瞭解球賽的經過或故事情節的發展,或與對方互動溝通,必須在使用中習得,也就是說要不斷使用語言來完成許多不同的tasks。如果只是背單字記文法規則來應付考試,是絕對無法學會使用語言的。
四、結論
台灣近幾年一直在強調提昇國民的英語能力,讓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全民英檢制度也應運而生,各大學也紛紛討論是否要對畢業學生的英文能力作檢定,在這樣大環境下,國人對英文的學習更殷切,但是如何能夠讓學得的語言成為溝通的工具,而不只是證書上漂亮的成績?
猶記得多年前在弘道國中授課時,班上有一位小女生,只有十二、三歲的年紀卻能夠把英語說得像國語一樣溜,我非常好奇,因而決定作家庭訪問,以便瞭解她的學習方法。到她家中一看,發現她的父母英語皆不流利,也從未踏出國門一步,不過卻煞費苦心,把家中佈置成英語的環境,到處貼得都是單字圖片,還特地透過當時的美國新聞處訂購美國小學生用的教材、錄音帶、錄影帶。苦心栽培下,兩個女兒的英文發音聽起來就像英文為母語的人,她們互相溝通常用英語做媒介,流利自然,而且小女生竟然在速讀比賽中勝過大學生。這樣看來,學習英語只要能夠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稟持良好的學習態度,尋找合適的學習材料,並且持之以恆的努力。如能這樣做,不一定非要從嬰、幼兒期開始,也不必非要到英語系國家居住,照樣能夠把英文學得與中文一樣順口流利。現在台灣已相當國際化,透過書報、雜誌、電影、電視、收音機、光碟片、以及網際網路等等,英語的資訊多得難以計數,即便超市很多商品都有英文標示與說明,想要為自己創造英文環境並不是件困難的事。諸如把電視機上的中文字幕用膠帶黏起來,強迫自己不看字幕來訓練聽力,或打開收音機來聽ICRT等英語廣播節目,以便熟悉各種不同的發音腔調。閒暇時更要多看各種英文書報雜誌,如果可以用英文來做的事盡量用英文,例如寫日記、記帳、寫便條、寫信、記筆記,甚而如果可能的話用英文來思考,總而言之就是強迫自己擺脫輕鬆使用中文的習慣,盡量融入英語的環境,多次練習下一定熟能生巧,同時如果能寫得出來,到必須用口語表達時自然不會有問題。希望大家能夠多方嘗試,尋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只要持之以恆,一定會有滿意的結果,共勉之。
Hits: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