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分班教學的模式

日前吳慶學教授「大學英文能力分班不利教學」一文中提到分班教學可能產生的問題,筆者於任教的東吳大學推動能力分班多年,自民國八十一學年起正式對所有大二學生實施三種程度的分班教學迄今近十年,希望在此提出一些心得供大家參考。

一般進入大學的新生已有六年學習英語的經驗,有些人從小就上兒童美語,有些人曾在英語系國家居住,即便其他學生,也因興趣有別或個人不同的努力,大學聯考英語成績就有很明顯的差異,如果硬要湊成一班上課,不但學生痛苦,對老師選教材授課也是一大考驗,選得太簡單,程度好的學生不能更上一層樓,選難了,程度差的學生更叫苦連天。觀諸國外,大學裡的外國語言課程皆採分級授課,依照學生的能力編班,瞭解學生的情況及需要,再來釐定教學目標選擇教材應當是比較人性化的作法。

不過東吳實施能力分班期間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有些學生安置測試時故意考壞,好進入低程度班級輕鬆過關,此外分班測驗後必須決定一個基點來安置學生,有時一、兩分之差就被分到上下兩個級數,必須接受不同程度的教材及檢定標準。但是一般而言老師及學生都不大體驗到「標籤效應」的存在,老師們覺得低班學生比較用功肯受教,並沒有明顯因為教低班而倦勤,學生因為已入大學比較成熟,只覺得自己的英文能力不好得加油,很少會因為被分到低班而影響學習態度,幾次針對所有學生問卷調查裡,反而是低班學生抱持最肯定的態度。至於「為了求英文的簡單化,結果授課內涵的認知思考層次,不符大學生的心理需求」這一方面,如果成人才開始學習外語,是否就必須跳過簡單的文法或基礎課程,因為授課的內涵不符其心理需求,這樣的想法有待商榷。我們都明瞭成人初學其他語言時,想要表達自己複雜的想法,卻常囿於詞彙有限而苦苦掙扎的窘境。因為語言學習的過程有一定的階段,非一蹴可及也是急不得的。

 分班之後為了照顧能力較差的同學實施補救教學,語言中心另外設立了義工輔導的制度,讓英文程度好的學生擔任義工,在中心老師輔導下,每週固定時間內,以一人對數人的方式幫助低班學生的學習,這部份誠如吳慶學教授所言,「學生同儕間,基於情誼與信任,在教師領導下,自動自發的互助學習」,筆者尤其發現減少了老師在場的緊張壓力,學生之間不但互動良好,溝通管道順暢,學習成效也不錯。由於義工輔導班是由學生自動報名參加,想加入者眾的結果,經常有不少人在候補名單中等待機會。

綜上所述,能力分班固然能幫助老師因材施教,對於學生的學習也頗有助益,但由於實際執行的困難,僵硬的分班或許並不是最妥善的措施,筆者因而提出另一種規畫教學的方式,讓程度特別好的學生免上一般語言課程,學校另外開設高階的課程讓他們學習,至於程度特別差的同學則開設基礎英語班,課外招募義工同學來輔導他們,至於大多數其他同學則採常態分班的原則,課程設計務期能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這樣模式當能照顧到所有學生的需求,程度相近的同學有同樣的教學目標,使用合宜的教材,學期測驗也能真實反應學習成效,這是所有老師想要追求的教學環境,也才能嘉惠莘莘學子,讓他們的語言學習有成效。

Hits: 203